前置胎盘:了解、护理与应对
01 前置胎盘是什么?
有时候,生活里总会听到准妈妈查体时被医生告知“胎盘位置偏低”。其实,前置胎盘指的是胎盘附着在子宫较下方的位置,部分甚至盖住了宫颈口。一般来说,胎盘应该“安家”在子宫的前壁或后壁,但是一旦“住”得太低,就成了前置胎盘的问题。
根据覆盖宫颈口的程度,前置胎盘可以分为三类:完全性、部分性和边缘性。每一种,对孕妈妈和宝宝的影响都不一样。大体上,这种情况在所有孕妇中大约有0.5%到1.5%的概率出现,虽然不常见,但每个准妈妈都该提高警惕。
简单来说,前置胎盘并不罕见,但需要特别关注。
02 哪些信号值得注意?
信号 | 说明 | 应对建议 |
---|---|---|
🔻 偶发性无痛阴道出血 | 在孕中后期,如果出现一点点、没有腹痛的出血,往往容易被误认为“只是累了”。 | 先静坐观察,但如果超过半小时未完全止住或量逐渐增多,最好及时就医。 |
⚠️ 持续反复的出血 | 有的孕妇会经历多次、反复的无痛性出血,每次量可能不多,但总感觉不放心。 | 这时不要大意,应立即和产科医生沟通,寻求进一步检查。 |
🩺 伴随轻微宫缩 | 有些情况下,孕妇可能感觉下腹有微微收紧感,却不严重,容易忽略。 | 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减少体力活动,待产时确保有人陪伴。 |
以案例来说,34岁的林女士在孕28周时第一次经历了少量、无伴明显疼痛的阴道出血。她原以为只是“孕早期反应”,结果复查时,医生及时发现胎盘位置异常——这个例子提醒每位准妈妈,任何异常出血都要留心,就算感觉不严重,也尽快做个检查。
03 为什么会发生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并不是无缘无故“找上门”。其实很多原因可能导致胎盘位置偏低:
- 剖宫产(或其他子宫手术)史
2019年的一项研究中提到,既往剖宫产手术可使患前置胎盘的概率增加3倍(Jauniaux E, et al., 2019)。 - 多次妊娠和高龄孕妇
生育次数多,或35岁以上再次怀孕,子宫内膜环境变化,胎盘可能“挑了个低位置”生长。 - 曾有流产史或子宫炎症
子宫受伤或炎症后的修复,会影响胎盘着床的位置。 - 多胎妊娠
怀双胞胎以上时,胎盘面积较大,“抢地盘”时容易贴近宫颈口。 - 吸烟与药物使用
研究显示,吸烟和某些药物会影响子宫内膜血流,增加前置胎盘发生概率(Cresswell JA, et al., 2013)。
简单总结,前置胎盘的风险与子宫环境、孕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些因素让我们明白:健康管理要从备孕期做起,而不是发现问题时才关注。
04 如何确诊前置胎盘?
一旦有异常出血或怀疑胎盘位置低,产科医生会做一次超声检查——这是判断前置胎盘最直接的方法。B超可以“看到”胎盘具体位置,分辨覆盖宫颈口的程度。必要时,还会安排阴道超声,分辨更细致。在部分特殊场合,医生可能会辅助以磁共振(MRI)来判定具体位置和厚度,但日常以B超为主。
- 产检时主动询问胎盘位置
- 有异常症状时,优先预约超声检查
- 检查时带好既往手术和妊娠史记录
前置胎盘多数能在24-28周做例行B超时被发现。如果结果显示“胎盘稍低”,要听医生建议,定期随访,不必过度担心。
05 针对前置胎盘,孕期怎么护理最好?
一旦确诊为前置胎盘,最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劳累和刺激,同时做到科学监测。下面这些建议非常实用:
- 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重力活和高强度运动
- 观察胎动,每天固定时间安静下来看宝宝动了多少次
- 定期产检,保持和医生及时沟通,遵医嘱调整管理计划
- 家属多参与日常照料,帮助孕妇缓解焦虑
- 洗澡时防滑,避免摔倒带来的宫缩刺激
- 保持卫生,减少生殖道感染风险
- 孕晚期尽量避免性生活,以降低刺激风险
小赵32岁,确诊前置胎盘后在家人的照顾下严格执行医生建议,最终顺利度过孕期。这说明身边亲人的细致陪伴很重要,不仅保健康,还让孕妈妈更有安全感。
06 出现并发症怎么办?
前置胎盘并非一味等待分娩即可,某些并发症值得警觉。最常见的有:
- 出血增多或突发大出血:严重时影响孕妇和胎儿安全,需紧急送医。此时医生会视情况决定是否提前剖宫产。
- 胎盘早剥(胎盘提前剥离):可能导致胎儿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 产后出血:分娩后,胎盘剥离面大,出血量相对多,需要留院密切观察。
某次会诊中,曾接诊一位29岁的孕妈妈,在孕36周时突然出现大量出血,所幸家属立即送医及时处理,母子平安。所以日常管理和出血第一时间送医至关重要。
07 心理支持与家属沟通:让每一天更从容
说到孕期心理,很多妈妈会觉得“我是不是不够健康,才会这样?”其实,面对前置胎盘感到紧张、焦虑很正常。最重要的是家人能及时安慰和陪伴,遇到问题可以跟医生多沟通。保持乐观有助于整个孕期的顺利进行。
- 主动参与产检和知识交流,协助孕妇分担家务
- 多鼓励,多倾听,及时传达医生的专业建议
- 在孕妇出现焦虑时,陪伴与安抚,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医生咨询
其实,前置胎盘的发生并不代表“身体有问题”,只是需要一点额外的照顾和关注而已。积极沟通、共享信息,有问题及时就医,大多数孕妈妈都能顺利迎来宝宝的到来。
参考文献
- Jauniaux E, Chantraine F, Silver RM, Langhoff-Roos J. (2019). FIGO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 Epidem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146(S1), 12-22.
- Cresswell JA, Ronsmans C, Calvert C, Filippi V. (2013). Prevalence of placenta praevia by world reg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 18(6), 712-724.
- Oyelese Y, Smulian JC. (2006). Placenta previa, placenta accreta, and vasa previa.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07(4), 92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