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多囊卵巢综合征:了解诊断标准与健康之道
一位朋友在健身房抱怨,“怎么月经又来得乱七八糟的?脸上还突然冒了好多痘。”听起来是不是有种熟悉感?现代生活中类似的困扰真不少。其实,不只是小问题,背后很有可能涉及一种我们应当了解的健康状况—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今天聊聊它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识别、诊断,以及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更好地应对。
01 多囊卵巢综合征:它到底是什么?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缩写为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主要发生在育龄女性中。从名字来说,很多人以为只是“卵巢有囊肿”,其实它牵涉到激素、代谢、排卵等等多个层面,远比单纯的卵巢囊肿复杂。就像一座指挥中心出现了调度异常,身体很多环节都会受到连锁影响。
在医院门诊,每十位年轻女性中,差不多有一位可能受到PCOS困扰[1]。许多人并不自知,所以,认清PCOS并非小题大作。
02 常见症状有哪些?
阶段 | 症状描述 | 举例说明 |
---|---|---|
早期/轻微 | 月经偶尔推迟或提前,脸上偶尔冒痘 | 25岁的琳达平时月经规律,但最近3次周期出现小幅度变动,偶有脸颊痘痘。 |
明显/持续 | 月经明显不规律、体重增加、多毛(如下巴、四肢)、难以怀孕 | 31岁的莉莉月经半年才来一次,体重较去年增加了8公斤,下巴有较明显短毛,备孕一年未成功。 |
- 多毛是指面部、胸部等非传统女性部位毛发生长增加。
- 有些女性会出现脱发、声音变粗或皮肤变油。
03 诊断标准走过怎样的路?
其实,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走了不小的弯路。二十多年前,医生只关注卵巢上的“小囊泡”。2003年,“鹿特丹标准”出台才算统一了国际意见[2]。但后来,关于其中哪些检查必须做、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医学界仍有细微争议。不过,大体框架已经稳定下来。
- 20世纪90年代:只看有无多囊卵巢形态。
- 2003年鹿特丹标准:增加了月经紊乱与雄激素异常。
- 近年来:更注重个体多样性和代谢风险。
04 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到底看什么?
诊断维度 | 检查内容 | 说明 |
---|---|---|
月经状况 | 月经稀发/闭经 | 周期超过35天,或一年少于8次周期 |
雄激素过高 | 血清总睾酮/临床表现 | 多毛、顽固痤疮或抽血化验 |
卵巢形态 | B超/超声检查 | 一侧或两侧卵巢有多个小卵泡(≥12个,直径2-9mm) |
同时满足上述“三选二”即可初步诊断。单做一项检查,很多时候发现不了端倪,需要医生综合判断。
05 确诊PCOS需要做哪些检查?
- 全面病史询问:医生会问月经状况、体重变化、毛发情况等。
- 基础体检:看BMI(体重指数)、皮肤、毛发等体貌特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性激素六项、胰岛素、血糖、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等。
- 超声检查:重在排除其它原因,比如卵巢肿瘤等。
- 必要时请内分泌科协助:部分病例需要排查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疾病等。
实际中,一位34岁女性长期不孕,B超显示双侧卵巢内各有15余个小卵泡,化验激素时发现睾酮水平高于正常,月经近一年无规律停经等——正是PCOS标准诊断流程的应用案例。
06 为什么会得多囊?风险在哪里?
- 遗传影响:PCOS有家族倾向。研究发现,有一级亲属(如母亲或姐妹)患PCOS的女性自身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4]。
- 胰岛素抵抗:大约75%的PCOS女性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身体利用血糖的能力变差)[5],加重了肥胖、代谢异常。
- 体重:BMI较高或体脂比例异常增高时,PCOS症状多、更明显,调控难度也大。
- 生活习惯:作息紊乱、长期精神压力与饮食高糖高脂相关。
- 健康隐患:除了生育困难、周期混乱,长期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异常风险。
07 管理与治疗:怎么让未来生活更健康?
推荐措施 | 具体办法 | 小贴士 |
---|---|---|
健康饮食 | 高纤蔬菜有助于血糖平稳, 优质蛋白(如鸡胸肉、豆腐)有助控制体重 | 正餐一半蔬菜,主食杂粮搭配,肉类偏瘦 |
规律运动 | 每周运动150分钟(如快走、游泳等) 有氧+力量训练结合更佳 | 没空时一日三次10分钟拉伸也行 |
心理调整 | 注意情绪波动,合理排解压力(比如瑜伽、绘画) | 偶尔发泄无妨,越压抑越容易心情低落 |
药物治疗 | 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调节月经、抑制雄激素药物,或辅助降糖 | 必须遵医嘱,别自行服药 |
生育困扰 | 有生育计划时,提前与妇科沟通,追踪排卵 | 有难度可寻求辅助生殖方法支持 |
- 🌽 玉米、燕麦粥:
- 帮助血糖平稳,可优先做早餐。
- 🥦 西兰花、胡萝卜:
-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促进肠道健康。
- 🐟 三文鱼、豆腐:
- 优质蛋白,有助降低代谢压力,每周吃2-3次。
- 🥛 纯牛奶:
- 补充钙质,为身体提供额外能量。
生活里的“小波动”不必太敏感,但莫把持续变化当作不值一提的小事。每位女性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平衡方式,如果发现自己月经、体重或毛发生长有变化,可以先做个简单记录,向专业医生求证。科学应对,多和家人朋友交流信号,一步步调整生活习惯,比盲目焦虑更为关键。
不同人的PCOS表现千差万别,最靠谱的办法还是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参考资料
- March, W. A., Moore, V. M., Willson, K. J., Phillips, D. I., Norman, R. J., & Davies, M. J. (2010). The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 community sample assessed under contrasting diagnostic criteria. Hum Reprod, 25(2), 544–551.
- The 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2004).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81(1), 19–25.
- Lizneva, D., Suturina, L., Walker, W., Brakta, S., Gavrilova-Jordan, L., & Azziz, R. (2016). Criteria, prevalence, and phenotype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ertil Steril, 106(1), 6–15.
- Goodarzi, M. O., Dumesic, D. A., Chazenbalk, G., & Azziz, R. (2011).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Nat Rev Endocrinol, 7(4), 219–231.
- Dunaif, A. (1997).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mechanism and implications for pathogenesis. Endocr Rev, 18(6), 77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