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不再孤单:深入探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不再孤单:深入探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封面图

不再孤单:深入探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天气渐暖,校园的教室里总有几个同学因为发烧和嗓子疼而请假。有时明明只是一场“感冒”,却久久不见好,甚至连同宿舍的朋友也开始“中招”。其实,这并非稀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常被称为“接吻病”)悄悄出现,正在让不少年轻群体感到既困惑又无助。为什么它总让人成为“小透明”,又该怎样识别和应对?这篇文章,带你一步步走近它。

01. 它究竟是什么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名字听着拗口,实则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引起的病毒感染,常常悄悄找上中学生和大学生。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都会以为这是个罕见病。其实,它和常见病毒一样,有机会偷偷“溜”进你的身体,主要通过免疫系统中的异常“单核细胞”增多表现出来。

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烧、咽喉疼痛、全身乏力和淋巴结肿大。早期可能只有一些轻微的不适,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是“感冒拖长了”。只有当身体里那些负责免疫的“防卫士”——单核细胞数量突然上升时,才真正让它露出“真面目”。

发病高发年龄 10-30岁较多见
常见人群 学生、青少年、年轻成年人
主要病因 EB病毒感染

02. 默默传递:它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 唾液是主要“载体”:日常生活中的亲密接触,比如接吻、共用水杯、餐具,是EB病毒常见传播方式。不少人之所以叫它“接吻病”,就是因为这个。
  • 飞沫传播也不可小看:剧烈咳嗽、打喷嚏,病毒会随着小飞沫短暂悬浮在空气,被他人吸入。
  • 对象范围广:并不局限于情侣之间,室友间分享饮品、家长喂孩子尝味道,都可能成为病毒路线。
🪥 有个19岁的大学女生,喜欢和舍友交换水杯,结果两人相继出现低热。这个情况其实就是“躺枪”型案例,提醒我们唾液传播不只发生在恋爱小情侣之间。
友情提示:病毒可以在不少人身上长期“潜伏”,有些人自己都不知道已成为“播种者”。

03. 怎么识别感染?哪些信号别忽视

说实话,早期信号往往像“小风小浪”一样容易被忽略。大多数人起初只有轻微喉咙不适或低热,偶尔觉得累,通常以为是熬夜导致。但当症状持续且加重时,才逐渐显现出和普通感冒不同的“警告标记”。

早期症状 轻微喉咙发干、稍感疲惫、偶有低热
典型症状 持续高热、剧烈咽痛、颈部淋巴结肿胀、上呼吸道堵塞感
👩🏻‍⚕️ 16岁女生,起初只是觉得累,后来发烧3天不退,脖子肿胀明显,最终通过医院血常规和EB病毒抗体检查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普通“感冒症状”拖得太久,还伴有持续高热和咽喉堵塞,应考虑这种病的可能。
检查建议:如果连续发热3天以上,而且淋巴结出现肿大,可以前往医院做血液学检查和EB病毒抗体测试。

04. 隐形的风险:病毒如何伤害我们?

为什么说这病要“警惕”呢?其实,EB病毒进入身体后主要影响免疫系统,像一位“伪装者”藏在咽喉和淋巴结内,不断刺激免疫细胞大量增生。免疫细胞被激活后,虽然能清除病毒,但伴随而来的炎症反应却很难消退,甚至可影响肝、脾等脏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过程在数周内自行好转,但极少数人可能并发肝炎、脾脏肿大甚至破裂等严重情况。

  • 研究指出,青年学生感染后,约有10%的人出现肝功能异常(Dunmire, S.K. et al., 2015)
  • 极个别脾脏在急性期膨胀明显,导致运动时意外破裂
  • 长期疲劳感可持续数月,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虽说严重并发症少见,但肝脏和脾脏本就容易“背锅”,感染后常常需要更长时间休息。

05. 面对它,怎么才能更舒适地康复?

老实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目前并没有特效药。最好的方法是休息足够,缓解症状,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发热和咽痛可以选择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无需盲目使用抗生素,因为这个疾病几乎都是病毒导致,抗生素对病毒没什么作用。实际上,滥用抗生素反倒可能引起药疹或耐药性。

症状处理 多饮水、增强营养、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镇痛/退热类药物
严重点需要住院? 持续高烧不退、吞咽困难或出现肝、脾肿大明显,应及时入院
批注:遇到口腔内出现紫癜、皮疹,千万别随意自购药物,尽快到医院就诊最安心。
常见误区
  • ⛔ 抗生素无效,只有合并细菌感染才可能使用
  • ⛔ 长期发热拖延不处理,小心影响肝脏和脾脏

06. 日常防护怎么做?饮食清单给你参考 📝

  • 荤素搭配,增强免疫力:例如鸡蛋+蔬菜,这样能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恢复和抵抗病毒。
  • 多喝热汤,缓解喉咙痛:如鸡汤、鱼汤,既补充水分又温热养人。
  • 新鲜水果早晚吃:苹果、橙子富含维生素,有助于免疫修复,一天2次比较适合。
  •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只是“说说而已”,实测效果不错。
  • 用公勺公筷:外出聚餐或家庭用餐时,主动区分餐具,降低疾病传播机会。
食材 具体功效 建议吃法
燕麦 膳食纤维丰富,促进肠道健康 早餐一碗燕麦粥
鲈鱼 高蛋白,温润滋补 每周1-2次清蒸
菠菜 铁含量高,含丰富B族维生素 隔天凉拌或热炒
橙子 维生素C,提升免疫力 每日1-2个作为水果餐
需要就医的信号:持续高热、咽喉疼痛一周不缓解、吞咽明显困难、局部肿块明显。如果遇到这些问题,及时挂号感染科或内科就诊最合适。

07. 康复不只身体,还有心理

有些同学得病后,会觉得自己变得特别“脆弱”,既担心传染伙伴,又害怕恢复得慢。其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带给人的影响不仅止于嗓子和身体,持续的倦怠感和焦虑有时还会困扰学习和社交。

  • 🎯 同伴理解很重要:康复期间,可以让舍友帮忙代课或递水,不必因为请假而有负担。
  • 🎯 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急性期,脾脏扩大时不建议参加剧烈健身,静养效果更好。
  • 🎯 情绪调节:疲劳期情绪低落时,通过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比单独“闷着”有效。
社交支持:和身边人多沟通,家人、朋友的理解能带来康复“助力”。
🧑🏽‍💼 有位22岁的上班族男士,因持续乏力和请假压力一度情绪低落。通过与同事共同分担工作量和朋友陪伴,康复过程顺利,身心都渐渐恢复。

References

  1. Dunmire, S.K., Hogquist, K.A., & Balfour, H.H. (2015).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390(Pt 1), 211-240. https://doi.org/10.1007/82_2015_430
  2. Cohen, J.I. (2017).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7(5), 456-466.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503788
  3. Odumade, O.A., Hogquist, K.A., & Balfour, H.H. (2011). Progress and problems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rimary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4(1), 193-209. https://doi.org/10.1128/CMR.00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