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抗争:乳腺癌治疗中的放疗与化疗副作用解析
01 乳腺癌是什么?
每当身边有人提到乳腺癌,气氛常常会变得凝重。其实,乳腺癌在女性中并不少见,用通俗的话说,它是一种乳房里的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结成堆,形成肿块的疾病。最近十年,很多国家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长期排名首位[1]。大约每八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可能在一生中遇上乳腺癌的问题。
除了年龄增长,家族里有乳腺癌病史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另外,肥胖、缺乏运动、长期激素使用等生活方式,也容易推高疾病发生的概率。乳腺癌有时候来得无声无息,让人难以防备。
02 放疗和化疗怎么对抗乳腺癌?
说起来,放疗和化疗其实就像现代医学的“双剑客”。化疗(化学治疗)主要依靠药物,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攻击和杀灭异常生长的癌细胞;而放疗(放射治疗),则是利用高能射线,定位清除肿瘤所在部位的异常组织。
- 化疗:常用于肿瘤较大或者有扩散趋势的时候,也可以在手术前缩小肿瘤,让后续治疗更容易。
- 放疗:通常在手术之后,为的是把手术刀边上难以去除的微小癌细胞一点点清除掉,减少复发风险。
治疗方式 | 主要作用 | 推荐情境 |
---|---|---|
化疗 | 全身性杀伤异常细胞 | 肿瘤较大或有转移风险 |
放疗 | 局部精准清除残留细胞 | 术后巩固或特定早期患者 |
03 放疗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正如阳光既能带来温暖,也可能灼伤皮肤,放疗在精准打击癌细胞的同时,也容易影响周围的正常组织。有时候,这些变化悄无声息地到来,例如有人只是觉得乳房皮肤有点泛红或者微微刺痛,有点像晒伤之后的反应。随着治疗次数增长,个别人甚至会感到脱皮、发痒或者有薄痂形成。
有位52岁的女性患者,在接受放疗三周后,察觉到照射区域出现了暗红色斑,有时微微肿胀。她没有剧烈不适,但穿衣摩擦时会有点敏感。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放疗引起的皮肤反应大多限于照射区,多数属于轻中度,持续一段时间后通常会慢慢缓解。
- 长期轻度反应:偶尔皮肤变干、发色变浅;有些人乳腺体积略有缩小,触感偏紧。
- 明显反应:持续性疲劳或胸部深处隐痛,有时伴随活动时的不适感。
04 化疗有哪些连锁反应?
化疗药物进入身体后,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既能有效杀伤癌细胞,也会擦伤不少健康细胞。恶心、呕吐和乏力往往在治疗初期就开始出现。大多数患者还会遭遇脱发,有的女性在第一次治疗后一周左右,头发表现出明显脱落,头皮有点发痒。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免疫力下降。有位38岁的乳腺癌患者,经历第三次化疗时,体温反复升高,轻微感染导致口腔溃疡。从中可以看出,化疗容易使身体的“自我防线”暂时变薄,感染风险增加。
- 轻度反应:偶尔口苦、胃口变差,部分患者感到情绪低落。
- 重度反应:持续呕吐、白细胞减少、发热;部分人会感觉手脚麻木(神经反应)。
05 如何减轻副作用困扰?
面对副作用,实际上有很多办法能让身体舒服一些。饮食调理首当其冲。比如说,放疗期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饭菜,有助于缓解腹胀不适;化疗期间,适当补充蛋白质和新鲜蔬果,可以帮助身体恢复。遇上恶心时,可以尝试少食多餐,避免油腻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很多患者表示,与亲密朋友或专业心理师聊聊,心里的负担就会轻不少。
→ 饮食小建议
- 香蕉、土豆:补充钾、缓解疲劳感
- 鲈鱼、鸡蛋:蛋白质来源,有助修复组织
- 苹果、奇异果:丰富维生素,帮助胃口恢复
→ 日常管理Tips
- 穿宽松舒适的衣服,减少摩擦感
- 保持皮肤干爽,避免高温环境
- 适度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 遇到严重反应立刻就医
06 新希望:治疗新方向和预防建议
乳腺癌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近年来,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出现,拓宽了选择空间。这些新疗法不像传统化疗那样“全面开火”,而是锁定异常细胞特定标记,副作用相对较轻。2020年一项大型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新型药物能够延长生存期,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2]。
说到预防,不妨试试常见的健康饮食搭配。例如,深色绿叶蔬菜有助提升身体抗氧化力,新鲜鱼类富含的ω-3脂肪酸也有益于乳腺健康。
建议女性在40岁后,定期做乳腺影像检查,一般2年一次比较合适,若有家族史则一年一次更保险。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菠菜 | 富含叶酸和抗氧化物 | 每日可适量食用,用来炒蛋或拌凉菜均可 |
三文鱼 | 含有丰富的ω-3,帮助减少炎症 | 每周1-2次清蒸或煎制 |
蓝莓 | 高维生素C和抗氧化成分 | 可直接食用或加入早餐麦片 |
参考文献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DOI:10.3322/caac.21492
- Schmid, P., Cortes, J., Pusztai, L., McArthur, H., Kummel, S., Bergh, J., ... & Emens, L. A. (2020). Pembrolizumab for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9), 810-821. DOI:10.1056/NEJMoa191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