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从定义到治疗的全景解读
01. 跟腱断裂是什么?
说起脚后跟的跟腱,很多人可能没太在意。但在登台唱歌的明星、晨练打太极的大爷,甚至平时爱散步的人身上,其实它都不可或缺。跟腱像一根粗壮的“传动绳”,把小腿的肌肉和脚后跟骨头连成一个整体,每当抬脚、跳跃、奔跑时都要依靠它发力。
🦶 TIPS: 一般人站在地上小跳试一试,要是跟腱断裂彻底,那几乎一动不能动。
跟腱位置 | 位于小腿后下方(连接小腿肌肉与脚跟) |
---|---|
主要作用 | 帮助踮脚、奔跑、跳跃和行走 |
断裂时机理 | 跟腱纤维遭遇突然拉力或撞击,导致部分或全部断开 |
跟腱一旦断裂,脚和小腿之间的“牵引线”就松了,动作会瞬间失去力量。虽然看起来不是致命的伤,但真出事了,对日常走路影响非常大。
02. 为什么会断?细数跟腱断裂的常见诱因
- 运动过度或突发加速 就像34岁的陈先生,平时喜欢打羽毛球。一次突然后撤步,高强度发力后,脚后跟一阵剧痛,没法站起来。从中可以看出,爆发性运动时跟腱承受压力骤增,是断裂的高危时刻。
- 意外撞击或摔倒 某些情况下,比如滑倒、碰撞导致脚尖强行上翘,也会让跟腱难以承受,很容易受伤。
- 跟腱长期磨损 和年龄增长相关,跟腱的弹性和韧性逐年下降,50岁以后的人最常见。研究发现,随着岁数增长,跟腱弹性蛋白逐渐减少,断裂风险逐年上升[1]。
- 长期服用特定药物 像部分激素或某些抗生素(例:氟喹诺酮类),被认为会影响跟腱结构,增加断裂风险。
别忽视:跟腱断裂并非运动员“专利”,家中老人也可能中招。下楼梯、跳广场舞时如果动作太猛,依然可能触发。
03. 跟腱断裂的信号有哪些?
1. 初期轻微信号
初期断裂(如部分纤维受伤),有时症状不算明显。简单走路时偶有拉扯感或轻微酸痛,部分人仅感小腿下部有点不对劲。这种信号,尤其是在平时运动后经常出现,容易被当成“扭了脚”或过度疲劳忽略。
初期断裂(如部分纤维受伤),有时症状不算明显。简单走路时偶有拉扯感或轻微酸痛,部分人仅感小腿下部有点不对劲。这种信号,尤其是在平时运动后经常出现,容易被当成“扭了脚”或过度疲劳忽略。
2. 明显症状
- 突发剧痛: 伴有“咔嗒”或“啪”的断裂响声,像有人在后脚跟踢了一脚。
- 无法用力踮脚: 失去小腿推地能力,走路明显困难。
- 脚后部肿胀或凹陷: 有时可以摸到脚踝下方有一个“坑”,这是断裂的地方。
🩹 别忽视持续疼痛或突然无力,这往往说明跟腱已经严重受损。
如果症状像上面描述的一样明显,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如果症状像上面描述的一样明显,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04. 跟腱断裂的诊断怎么做?
体格检查
医生会让你趴在床上,脚露在外面,轻轻捏你的小腿肚(即“汤普森试验”)。如果断裂,脚不会如正常一样自动向下弯曲。
医生会让你趴在床上,脚露在外面,轻轻捏你的小腿肚(即“汤普森试验”)。如果断裂,脚不会如正常一样自动向下弯曲。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波:可以直观地看到跟腱有没有“断口”。
- MRI:重度断裂怀疑者,MRI能更清楚分辨断裂部位和断面情况,对手术计划有帮助。
检查方式 | 优点 | 适用场景 |
---|---|---|
体格检查(捏小腿) | 快速、无创 | 门诊初筛 |
超声波 | 直观显示软组织损伤 | 确诊、分级 |
MRI | 精确定位断裂及细节 | 复杂或手术前评估 |
💡 只要怀疑断裂,被检查时要尽量放松,让医生能准确判断。
05. 跟腱断裂后怎么办?治疗方法详解
简单来说,跟腱断裂后选用何种治疗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日常活动量以及断裂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治疗主要有两大类:
治疗主要有两大类:
1. 保守治疗
- 适用人群:年纪较大、活动需求不高或部分断裂的人。
- 主要方式:石膏或支具固定脚踝,通常小腿为下垂位,持续6~8周让跟腱自然愈合。
- 优点与不足:避免手术并发症,但恢复力量较慢,重新断裂风险略高。
2. 手术治疗
- 适用人群:年轻、运动要求高或完全断裂者。
- 主要方式:局部切口,将断端缝合固定,术后2-3周可开始部分负重锻炼。
- 优点与不足:愈合牢固、复发风险低,但存在感染、瘢痕等手术风险。
⚠️ 治疗方式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医生建议、跟腱断裂程度综合选择。
06. 如何康复?哪些方法有助于避免再伤?
康复锻炼(术后/固定解除后)
- 力量训练: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逐步进行踝关节的伸展练习。
- 平衡功能训练:循序渐进恢复行走,慢慢过渡到小步快走和慢跑。
- 踩脚尖锻炼:靠墙站立,单脚轻轻踮起,坚持数秒,有助于增强跟腱力量。
日常预防建议
- 选择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鱼、瘦肉、豆制品):有助于组织修复,要搭配主食均衡摄入。
- 多喝水、适量进食高钙食物(如牛奶、芝士、豆腐):有助于肌腱恢复弹性。
- 经常拉伸小腿肌肉:热身和拉伸能增加跟腱灵活性,减少损伤机率。
- 注意运动鞋选择:缓震好、合脚的鞋能有效分担冲击力。
🧑⚕️ 40岁以后建议:
平时锻炼时可以适当降低强度,尤其避免突然改变运动方式。有伤痛别硬撑,考虑定期进行足踝功能评估,选择专业的康复科医生为宜。
平时锻炼时可以适当降低强度,尤其避免突然改变运动方式。有伤痛别硬撑,考虑定期进行足踝功能评估,选择专业的康复科医生为宜。
07. 延伸阅读与参考文献
- Longo, U. G., et al. (2012). Epidemiology, pathology and treatment of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20(4), 704–711. https://doi.org/10.1007/s00167-011-1692-6
- Huttunen, T. T., et al. (2014). Incidence of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in Finland between 1987 and 2011. Acta Orthopaedica, 85(6), 620–625. https://doi.org/10.3109/17453674.2014.950576
- Soroceanu, A., Sidhwa, F., Aarabi, S., Kaufman, A., & Glazebrook, M. (2012). Surgical versus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 94(23), 2136–2143. https://doi.org/10.2106/JBJS.K.00917
📑 参考资料主要来源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与真实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