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肠癌常识
01 肠癌是什么?说清楚概念很重要
简单来说,肠癌主要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异常肿瘤。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类恶性细胞一般是在肠黏膜的正常细胞持续“变坏”后积累出来的。如果用比喻,肠道就像是一条运输食物的“隧道”,肠癌就是这条隧道中慢慢长出来的“障碍物”。
随着年龄增长,或生活习惯不佳,这类异常细胞便有增加风险。肠癌最主要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两者统称为“结直肠癌”(英文简称CRC)。统计显示,结直肠癌在消化道肿瘤里发病率排名很靠前,尤其是城市居民,近几十年的增长速度引人关注。
- 结肠癌:通常发生在大肠较靠前的部分
- 直肠癌:位于靠近肛门的肠道段落
- 小肠癌罕见,日常提到的“肠癌”多数是指大肠癌
02 这些症状要警觉,不要等到很严重
说起来,肠癌早期真的很“安静”,很多人觉得肠道有点不舒服时容易忽略。等到明显症状出现才重视,可能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阶段。
- 🔴 持续性腹痛:与偶尔肚子不舒服不同,有些人开始会有长期断断续续的腹部隐痛、胀气等,疼痛部位往往说不清楚。
- 💩 便血或粘液便:大便颜色变深,或者混有血丝、脓液、黏液,这不是痔疮就能解释的。
- ⬇️ 体重突然下降:若一段时间内体重快速下降,伴有没原因的乏力、食欲减退,需要当心。
- ⚡ 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像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排便次数或时间表突然改变。
- 🧑⚕️ 腹部发现包块:部分患者能摸到异常硬块,说明肿瘤体积变大。
03 为什么会得肠癌?风险因素说得明明白白
-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尤其父母、兄弟姐妹患过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3倍(Lichtenstein et al., 2000)。
- 年龄影响 👵:80%以上的新发病例集中在50岁以上,不过近年40岁人群发病率也在慢慢升高。
- 饮食习惯 🍖:长时间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如红肉、加工肉),会增加患肠癌的可能(Park et al., 2018)。
- 肠道慢性疾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转化。
- 其他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过量摄入酒精也被证实提升风险(Levin et al., 2008)。
04 肠癌怎么查出来?流程简洁看得懂
确诊肠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内镜检查。很多人对这个流程不熟,担心痛苦,其实现代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 结肠镜:专业医生用一根带摄像头的软管,从肛门进入直达大肠全程,可以看到肠道内部异常并取活检。结肠镜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发现异常息肉、肿块时可直接组织取样送病理。
- 影像学(CT、MRI)检查:主要用于了解肿瘤大小、位置及有无转移,有助于随后的治疗决策。
-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癌胚抗原)、CA19-9等,并不能单靠这些指标确诊,但配合其他手段能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辅助项目还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以判断身体整体状况,排查合并症,并估计能否耐受下一步诊治。
05 肠癌治疗有哪些?怎么选择合适方案
- 手术治疗 🔪:最主要的方式。把肿瘤及附近部分肠道、淋巴结一同切除,适用于绝大多数局限期病变。微创手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常常恢复较快。
- 化学治疗 💊:适用于有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或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病人,可辅助手术,延长生存时间。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为常用药物,部分患者需分期多次治疗。
- 放射治疗 🌟:直肠癌更常用,尤其是肿瘤靠近肛门或局部复发时。还能缓解部分病人的局部症状。
- 靶向与免疫治疗 🧬:部分晚期、特殊基因分型患者可尝试新型药物,需结合遗传及病理分析后个体化选择。
治疗效果与选择提醒:
绝大多数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手术+后续综合治疗,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五年生存率因疾病分期而异,早期患者治愈率可接近60%。不过,部分患者因发现晚,治疗周期长,过程更复杂。因此,及早发现、规范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06 如何管理肠癌风险?实用建议看这里
说到预防,很多朋友关注“我到底能做什么”,其实生活中点滴调整都在帮助身体自我防护。以下推荐值得采纳的习惯: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 :膳食纤维可帮助大肠“自我清洁”,减缓有害物质刺激。每天三餐都安排些绿叶菜、胡萝卜等很有益。
- 粗粮杂粮适当增加 🥣 :比如燕麦、小米、玉米等。它们富含纤维素,有助于排便通畅,降低肠道负担。
- 适量运动保持体重 🏃 :日常步行、慢跑、骑行、游泳都是推荐的方式。运动有助于新陈代谢,改善免疫功能。
- 低盐清淡、规律三餐 🍲 :每餐不必丰盛,但保持定时、不暴饮暴食,对肠道的长期稳定十分重要。
- 定期体检和肠镜筛查 🩺 :40岁以后,建议2~5年做一次肠道专项筛查。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应该提前检查,医生会给出具体建议。
07 最后的叮嘱:别把肠癌当“小毛病”
肠癌其实并不神秘,也不必因听说风险高就焦虑。重点是,不要怕查、不要拖延,定期体检、健全饮食、适量运动,看似简单的小事,就是最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 Lichtenstein, P., Holm, N.V., Verkasalo, P.K., et al. (2000). Environmental and heritable factors in the causation of cancer—Analyses of cohorts of twins from Sweden, Denmark, and Finlan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3(2), 78–85.
- Park, Y., Hunter, D.J., Spiegelman, D., et al. (2018). Dietary fiber intake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JAMA, 284(6), 1055–1060.
- Levin, B., Lieberman, D.A., McFarland, B., et al. (2008).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adenomatous polyps, 2008: A Joint Guideline.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58(3), 130–160.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