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重建肠道:放射性肠炎的现代治疗与黏膜修复探索

  • 1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重建肠道:放射性肠炎的现代治疗与黏膜修复探索封面图

重建肠道:放射性肠炎与黏膜修复的现代治疗探索

01 | 放射性肠炎的真相

说起来,很多做过盆腔肿瘤放疗的人,几个月后下腹会偶尔有点不舒服,有时以为只是肠胃吃坏了。其实,这背后有可能是不太容易察觉的放射性肠炎“悄悄”出现了。 早期它常常只是让人觉得消化变慢,排便偶尔稀一点,并没有明显的疼痛,也没有严重的腹泻。很多人,尤其是年长者,把这些当成正常的消化反应,并没特别留意。

不过,资料显示,约有5%~20%的放疗患者最终会发展为显著的放射性肠炎,影响日常生活(Andreyev, 2007)。虽然大多数情况并不严重,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管理,会逐渐加重,影响营养状态,有时候还会波及心情和作息。

Tip:只要你有过下腹或骨盆部位的肿瘤放射治疗,就需要多关注排便方式的变化,别完全依赖“习惯性肠胃不适”的解释。

02 | 如何识别:早期VS明显症状

时期 常见信号 日常体验例子
早期 偶发腹泻
像胀气一样的不适
排便比原来次数略多,形状偏稀
55岁的陈女士,做完宫颈癌放疗两个月后,偶尔腹泻一天,次日恢复,无明显腹痛,原以为吃辣椒引起。
持续/明显 持续腹泻
肚子“咕咕叫”加重
排便带有粘液或血丝
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62岁的王先生出现一天三四次腹泻,无食欲,一月体重减了两公斤,被家人催促去医院。
提示:只要发现腹泻变得规律或出现排便带血,就应该尽快和医生沟通,避免耽误治疗。

03 | 为什么会发生放射性肠炎?

说到成因,其实是放疗时的高能射线同时作用于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肠道黏膜细胞分裂快,对射线很敏感。射线让这些细胞受损,造成局部小血管供血不畅,修复变慢。

一项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指出,超过80%的肠道黏膜损伤与血管微循环障碍有关(Smits et al., 2017)。肠道屏障一旦破坏,甚至少量细菌和代谢物渗透,也会导致水肿、炎症甚至溃疡。

  • 高剂量放疗:每次射线能量高,黏膜很难“自愈”。
  • 患者自身修复能力:老年人、本身有慢性炎症时,修复速度慢。
  • 肠道菌群变化:放疗后菌群容易失调,黏膜防御力下降。
  • 个体敏感性:有的人基因层面更容易发生放射相关损伤。
小心:放疗本意是抗癌,却有可能“误伤”了肠道。如果你有基础肠病(如慢性结肠炎),风险会更高。

04 | 黏膜修复其实在默默进行

正常肠道黏膜每天“翻新”,但放射损伤让这个自我更新过程变得慢。修复主要依靠肠道干细胞——这些微小“修补工”不断分裂、填补空缺。如果修复跟不上损伤速度,就会出现溃疡、持续性炎症或息肉。

黏膜再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 饮食中蛋白质、维生素D含量是否充足
  • 机体微循环通畅度(小血管健康)
  • 肠道菌群多样性
研究发现,合理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有助于黏膜快速修复(Ciorba et al., 2014)。不过,如果持续暴露在射线下,这些修复作用常常不够用。

提醒:如果出现溃疡或持续渗血,说明损伤已经超过了身体的自修极限,一定要到消化专科做详细检查。

05 | 现代治疗:药物、介入与新方案

目前临床上对放射性肠炎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改善症状和促进修复。根据损伤的轻重,治疗方式有很大不同,下面罗列一些常用方案:

常用治疗选项一览:
  • 药物支持:
    包括止泻药、益生菌(调节菌群),以及氨基酸制剂促进修复。
  • 肠道保护剂:
    如美沙拉嗪栓剂,对较轻慢性炎症有所帮助。
  • 血管生长因子干预:
    提高局部血流量,帮助黏膜愈合。
  • 介入手术:
    用于顽固性出血或黏膜难以修复的病例,采取局部注射或封堵等方法止血。
  • 营养支持:
    管饲营养,纠正蛋白/能量缺乏。

一项2021年综述指出,药物+营养联合管理可以显著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提高生活质量(Hayat et al., 2021)

🎯:如果出现肠道出血、严重腹泻影响进食,选择有经验的消化科医生会更利于个体化治疗。

06 | 新兴前沿:细胞疗法与基因修复在路上

近年来,医学界探索了更加“动手能力强”的方法。比如用到病患自身的肠道干细胞进行移植,重启黏膜再生机制;还有基因编辑技术,通过修改敏感基因提高维修能力。

  • 干细胞移植:将提纯的干细胞注入损伤肠道,弥补修复力量薄弱的短板。多项初步研究证实对难治性溃疡有积极影响(Chen et al., 2019)
  • 基因疗法:未来有望修正易感基因,理论上可降低放射后肠道损伤风险,目前还在动物实验和初步人体试验阶段。

实际应用还比较有限,但科技进步让肠道修复不再遥不可及。如果后续出现相关突破,有望彻底改变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07 | 生活在继续:日常调养怎么做?

实用建议
  • 高蛋白饮食
    有助于肠道修复。
    建议每天多补充瘦肉、鱼、蛋等优质蛋白。
  • 富含益生元
    如低聚果糖(FOS)能维护肠道“好菌”。
    推荐多吃香蕉、洋葱、蒜等。
  • 温和运动
    每天散步30分钟,不仅促进肠蠕动,还能改善情绪。
  • 当心药物滥用
    所有腹泻或止痛相关药物都应咨询医生。
推荐食物 主要功效 食用建议
绿叶蔬菜🥬 补充维生素A、C,保护黏膜 每日保证一两种,多样化最好
酸奶 🥛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适量饮用,不建议空腹
鸡胸肉 蛋白质修复原料 每日一份,水煮或蒸更温和
  • 日常作息规律、避免劳累,肠道才有时间“喘口气”。
  • 如果放疗后2周以上持续腹泻,或突然出现便血,应该立刻去消化专科就医。

最后,很多患者觉得生活节奏受影响,其实科学照料和及时沟通,肠道“自修队伍”还是有机会扳回一局的。看变化,问医生,适当调整,就是最实用的方式。

参考资料(References)

  1. Andreyev, H.J.N. (2007).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of radiotherapy.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1(2), 277-294.
  2. Smits, R., Liston, D.R., Menger, M.D. (2017). Microcirculatory considerations in radiation-induced enterit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3(30), 5464-5473.
  3. Ciorba, M.A., Stenson, W.F., & Virgin, H.W. (2014). Microbial influences on intestinal epithelial responses to radiation.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30(1), 20-25.
  4. Hayat, M., Khalid, S., Ceczkowska, M., et al. (2021).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radiation enteritis: A review.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7(25), 4053-4066.
  5. Chen, Z., Liu, Y., Weng, P., et al. (2019). Stem cell therapy in radiation-induced enteritis: mechanisms and perspectives.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10(1),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