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肺栓塞:了解早期症状,守护生命健康
有时候,你可能听说过有人因“栓子”突然住进医院。其实,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就是血液里的小血块(血栓)跑到肺动脉,像是堵在交通要道上一样,让肺和心脏之间的“运输”卡住了。这样一来,氧气供应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不过,生活中如果能早点发现蛛丝马迹,就有很大机会避开大麻烦。
肺栓塞最直接的危险是阻断肺部氧交换,会让心脏的负担剧增。医学研究表明,PE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风险可高达30%1。但如果能早期识别并治疗,风险大大降低(参考:Goldhaber & Bounameaux, 2012)。
其实,肺栓塞不是遥不可及的罕见病。有的人发生风险远高于常人,生活中以下三类情况需要格外关注:
- 1. 长期卧床或缺乏活动 🏥
比如70岁的王阿姨因为骨折在床上休养,几周后突然感到胸闷、气短。长期不动容易让血液在腿部静脉淤积,形成血栓,血块一旦脱落,“闯”进肺动脉就有可能引发肺栓塞。 - 2. 外科手术后恢复期 🔪
一位42岁的男性因为膝盖手术,需要卧床静养两周。术后静脉血流减缓,是高风险期。特别是大型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后,PE风险会提高几倍(参考:Kakkar et al., 2010)。 - 3. 身体特殊因素 🔬
比如有些人本身体质(如遗传性血液高凝),或者因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会让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
危险因素 | 实际例子 |
---|---|
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 | 一名28岁女生飞行十余小时后感胸部不适 |
肿瘤/癌症病人 | 在接受化疗的65岁男性突然发生气短 |
孕期及产妇 | 孕晚期或产后女性因激素变化及血容量增加 |
简单来说,血栓从下肢或骨盆的静脉出发,随血流漂到肺动脉,结果把路“堵上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最常见源头,占据绝大部分PE病例2。有时,外伤、癌症、肥胖等,也会影响血液状态。而手术后的静脉损伤和活动减少,则让血栓更易形成。不必纠结细节,但知道“久坐不动”“手术创伤”都可能让血液变成“小堵车”,有助于自查风险。
有数据显示,60%以上发生PE的患者,在发病前都可以追溯到某种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Agnelli & Becattini, 2010)。所以,关注这些生活细节,对预防意义很大。
肺栓塞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略,有时候只是一些不太起眼的变化。比如:
- 偶尔觉得呼吸比平时急促,有点累,运动后不容易恢复
- 偶尔胸口出现轻微闷痛,有时像是压了一块石头
- 偶发性咳嗽,甚至带点血丝
有一位35岁的男士,运动后觉得胸闷、气短,以为是平时锻炼少了,结果拖了几天才去医院。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肺栓塞在早期有时候就像“小感冒”,但却可能酝酿着严重后果。
一旦进入加重期,肺栓塞的症状会变得明显,要警惕以下表现:
症状 | 简要说明 |
---|---|
持续剧烈胸痛 | 尤其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
持续呼吸困难 | 甚至坐着说话也喘不上气 |
咳血 | 非感冒或气管炎原因的咳血 |
晕厥 | 短暂失去意识,有人以为是中暑或血糖低 |
不过,这些症状容易与心梗、肺炎等混淆。例如,肺炎常有咳嗽和发热,心梗多伴有持续胸痛和心悸,肺栓塞多数无发热,仅有呼吸困难和胸痛组合才需优先考虑PE。
如果你或家人突然出现持续胸痛、剧烈气短、咳血等症状,没有心脏病或呼吸道感染病史,一定要立即去医院急诊!
- 及时就医:不要自行服药或等待症状好转,专业救治争分夺秒。
- 首选检查:医生通常会建议做肺CT增强(CTPA)、D-二聚体血液检测,这时候如实告知既往病史和近期特殊情况(如手术、长时间卧床)很关键。
- 初步处理:确诊后,医院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凝、溶栓等针对性治疗。
有一位58岁的男性,原本以为是“老毛病犯了”,等妻子坚持带他去急诊才发现是肺栓塞。这告诉我们,一旦可疑,及时就诊永远是最有效的自救办法。
预防肺栓塞,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从日常做起。对所有高风险人群来说,下面几条建议最实用:
推荐方法 | 简要说明 |
---|---|
坚持规律运动 | 哪怕是散步、伸展,也能帮助下肢血液循环 |
足够补水 | 每天保持适量饮水有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摄入适量蔬果 | 丰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可辅助改善血管健康 |
经常起身活动 | 长时间久坐、开车或飞行时,尽量每1小时起身动一动 |
规律体检 | 特别是有过手术、怀孕或家族高凝倾向的人群 |
40岁以上或者有慢性疾病的人,建议每两年做一次血液和心肺功能检查。日常做好小习惯,即使有风险,也能大大降低肺栓塞“找上门”的几率。
肺栓塞虽危险,但只要了解风险,警惕早期信号并采取行动,就能避开很多健康陷阱。对于高危人群,别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说起来,健康其实就藏在每天的一点小改变里。
主要参考文献:
- Goldhaber, S. Z., & Bounameaux, H. (2012).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Lancet, 379(9828), 1835-1846. 查看原文
- Kakkar, A. K., Cohen, A. T., Tapson, V. F., et al. (2010).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nd prophylaxis in the acute hospital care setting (ENDORSE study). The Lancet, 371(9610), 387-394. 查看原文
- Agnelli, G., & Becattini, C. (2010).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3), 266-274.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