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通气灌注显像:揭开肺栓塞的神秘面纱
在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一位年长的亲戚因为突发呼吸不畅,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刚开始时,只有偶尔气短,大家还当成普通的疲劳。可医生判断,这很可能和一种叫肺栓塞的疾病有关,一项听起来有点陌生的检查——肺通气灌注显像(V/Q显像)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其实,关于肺部健康,很多人平时并没太多了解。今天,咱们就把这项检查和潜在风险,以及如何照顾肺“交通要道”说得明白点。
01 肺通气灌注显像到底是什么?
肺通气灌注显像,简称V/Q显像,是一种医疗影像检查,用于评估肺部空气流通和血流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一次“肺部大体检”,帮助医生看清肺部气体有没有顺利流通,血液能否顺畅通过。
从实际作用上看,V/Q显像就像对“肺部交通”做全面拍摄:有没有路被堵住(栓塞),哪一段气流不顺,哪一块血流减弱,都一目了然。
02 肺栓塞的警示信号 📌
症状 | 早期(轻微/不典型) | 明显(严重/持续) |
---|---|---|
呼吸不畅 | 偶有气短,活动后加重 | 持续性喘不过气来 |
胸部不适 | 轻微闷痛或无特定不适 | 明显胸痛,甚至像针扎一样 |
咳嗽 | 间断性,偶有轻咳 | 持续咳嗽,可能带血丝 |
03 肺栓塞为啥容易找上门?
- 1. 血栓形成: 多发生于腿部深静脉,大多与长时间久坐、手术后恢复期有关。这些血栓如同不速之客,可能随血流进入肺部堵住动脉。
- 2. 年龄增长: 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肺栓塞发病风险显著升高,这和身体代谢变缓、血管弹性下降有直接关系。 (参考:Torbicki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Eur Heart J, 2008)
- 3. 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 心衰、高血压、肥胖,或者长期卧床不动,这些情况都为血栓提供了“温床”。有些人因骨折卧床,短短几周内就可能出现肺栓塞风险。
说起来,肺栓塞并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利,任何导致血液变粘稠或者血流不畅的疾病、习惯其实都可能“帮倒忙”。一份欧洲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患者肺栓塞检出率可高达3.7%(Konstantinides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Eur Heart J, 2020)。
04 肺通气灌注显像,原理很科学
说到V/Q显像,其实操作方法并不复杂。
检查分为两个部分:通气与灌注,“通气”看气体如何分布,“灌注”观察血流是否畅通。
病人吸入含有微量放射性气体的混合物,医生通过扫描看到气体在肺内的流向和分布。
受检者针管注入少量放射性示踪剂,随后通过特殊机器观察血流走向。
正常情况下,通气和灌注分布是一致的;如果某区域出现通气正常但灌注减少——这里很可能就有栓塞。
05 检查结果怎么看?
结果解读交给专业医生是最靠谱的,但作为患者和家属,了解几个基本点有助于沟通和决策。
- 通气正常+灌注异常: 警惕肺动脉被异常物质(如血栓)堵住。
- 通气异常+灌注也异常: 多数见于慢性肺部疾病或者广泛病变。
- 通气灌注皆正常: 多数情况下,可以排除肺栓塞。
这说明,显像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也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06 肺栓塞怎么管?日常预防更为靠谱 🫁
肺栓塞不是遥不可及的大病,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帮上大忙。饮食和运动都有帮助,这里只说正面方法,绝不讲不宜吃什么。
- 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有利于增强血管弹性,多吃富含叶酸和维生素K的食物,帮助血液循环;建议每日餐桌都有1-2样深绿色蔬菜。 - 饮水充足(白开水优先)
血液不易变粘稠,对长时间久坐或外出旅行尤为重要。成年人一天1500-2000ml较合适。 - 适度运动(快步走、慢跑、简单拉伸)
保持大腿小腿血流畅通,对预防静脉血栓大有益处。每次运动20-30分钟,每周至少3天。 - 定期筛查
建议5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史、慢病基础,并发需要超半年卧床的患者,每1-2年做一次肺部专项检查。选择三甲及以上医院的呼吸内科或核医学科,可预约V/Q显像作为初步筛查工具。
07 延伸读物和参考文献 📚
- Torbicki, A., Perrier, A., Konstantinides, S., et al. (2008).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9(18), 2276–2315. DOI链接
- Konstantinides, S.V., Meyer, G., Becattini, C., et al. (2020).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4), 543–603. DOI链接
- Schetter, M., & Rosenthal, L. (2020). The Role of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 in Pulmonary Embolism. In: Seminars in Nuclear Medicine, 50(6), 551-561. PubMed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