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与指南

  • 1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与指南封面图

探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与指南

在新生儿科的走廊,总能见到抱着小宝宝、神情紧张的父母。有的宝宝虽然顺利出生,却因为提前报到,需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小考验。视网膜病变就像是早产儿可能遇到的一个“小插曲”,它虽不起眼,但却关乎孩子未来的视界。家属常会问,“这种病有多厉害?我们该怎么办?”其实,了解相关风险和筛查方法,已经是呵护宝宝视力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了。

01 简单认识: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简称ROP),是指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发育未完善的视网膜,出现血管异常增生,甚至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视力发育的疾病。

正常情况下,宝宝在足月(约37-42周)出生时,视网膜血管已经发育成熟。但早产儿因为“提前报到”,血管发育还没到位,额外受到外界刺激,比如高浓度氧气,容易出现血管增生异常,严重者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小提醒 很多情况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并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症状,只有规范的眼底筛查才能及时发现异常。

02 症状与信号:视网膜病变发展过程中的提醒

简单来说,早期的ROP大多“静悄悄”,宝宝不哭不闹,家长用肉眼很难看出异样。但如果进入中晚期,可能会有以下明显表现:

阶段 常见信号
早期 轻微、偶尔的眼球转动异常,一般不易察觉
中期 偶见视线无法跟随玩具、持续斜视
晚期 瞳孔中出现白色反光、严重斜视、对光反应迟钝
注意 如果发现宝宝看东西总是偏一边,或出现白瞳,^及时联系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不要自行拖延。

小嘉(5个月,男婴)因极低体重早产,家长察觉有时追光能力减弱。经新生儿科转诊眼科筛查,发现ROP早期病变,幸运的是,及早干预避免了更严重后果。这个例子说明,靠家长眼睛难以发现早期异常,专业筛查意义重大。

03 风险因素分析:为什么有些早产儿容易得ROP?🤔

ROP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和宝宝出生时的某些特点、后天照顾因素有很大关系。医学界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尤其重要(Blencowe et al., 2013):

  • 出生体重低:体重越轻,视网膜发育越不完全。体重小于1500克的宝宝,患ROP的风险明显升高。
  • 孕周不足:怀孕不足32周的孩子,由于“发育时间太短”,所承受的风险更大。
  • 氧疗:过度高浓度供氧,虽然能帮助呼吸,但对血管发育造成额外“刺激”,易引发异常新生血管。
  • 其他因素:严重感染、贫血、反复输血等也会增加发病概率。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极低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早产儿中,ROP发生率可高达50%甚至更高(Fierson, 2018)。

别忽视 孕周和体重不足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照顾过程中多方面的小细节都会影响宝宝视网膜健康。

04 筛查推荐:什么时候查最合适?

很多家长担心宝宝太小不能检查,其实,只要筛查提前一步,就有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指南都建议筛查从宝宝出生后第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Fierson, 2018)。

宝宝情况 建议初筛时间
出生体重<1500g或孕周<32周 出生后第4~6周
特殊病例(如:反复输血) 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筛查

检查不一定是一次性的,早产宝宝的眼睛还在发育,需要结合实际发育和医生建议进行多次随访。

小建议 如果宝宝需要专科筛查,请在正规医疗机构预约检查,避免无标准的民间操作。

05 筛查方法有哪些?家长需要知道这些📒

目前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主要方法为:

  • 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由专业眼科医生完成):最常见的方式,用特殊仪器观察眼底情况,判断有无病变。
  • 数字成像技术(如RetCam):通过专业成像仪器对视网膜拍照,便于多学科会诊,还可以记录进展情况。
  • OCT等高精度影像手段:用于疑难病例进一步评估(视网膜结构和血管清晰显现)。

医生会根据宝宝胎龄、发育情况和病变危险等级,独立制定筛查计划。具体筛查流程大致如下:

  1. 预约新生儿眼病筛查门诊
  2. 使用必要的散瞳方法
  3. 专业操作确保安全与舒适
  4. 家长陪同但无需过度紧张
  5. 筛查完成当天医生初步沟通结果
小结论 及时、规范、重复多次的专业筛查,是降低ROP致盲率的有效途径。

06 实用指南:怎么做才规范?🌟

美国眼科协会(AAO)和国内外许多权威指南对ROP筛查都给出了详细建议(Fierson, 2018Quinn & Fielder, 2016):

  • 筛查对象:足月儿一般不需例行筛查,对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小于32周的早产宝宝均要列入计划。
  • 初次筛查时间:出生后4~6周,或复算胎龄32周左右,具体以早者为准。
  • 随访频率:早期筛查如无异常,每1~2周随访至血管发育成熟或危险解除。
  • 发现病变后:及早干预,治疗包括激光光凝、冷凝等,不同分期有差异,由专业眼科团队决定。

家长在配合筛查时,最重要的是坚持按时复查,并信任专业医疗团队的判断。遇到治疗建议时,可多向主诊医生详询,但不要因为焦虑而停止随访。

小叮咛 很多时候,ROP治疗的窗口期很短,及早发现是防止视力永久受损的关键。
ROP筛查流程简表
环节 主要任务
初筛 出生后第4-6周/矫正胎龄32周,眼科检查
随访 1-2周一次,直至血管成熟
必要时干预 视情况采用激光等疗法,由专业团队完成

07 未来展望:科技与早诊带来希望

随着数字健康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判读的推进,未来ROP筛查将更加智能、便携。目前,不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配备了高清成像仪,实现了实时远程诊断。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数字化筛查提高了早期识别率(Redd et al., 2019)。

结语 对家有早产宝宝的父母来说,别让焦虑压倒理性,配合专业筛查,坚持随访,才能让孩子免于可预防的失明。照顾孩子的每个细节,都是一份呵护未来的用心。

参考文献

  1. Blencowe H, Lawn JE, Vazquez T, et al. Preterm-associated visual impairment and estimates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t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s. Pediatric Research, 2013, 74(S1):35-49. (APA Style)
  2. Fierson WM. Screening Examina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Pediatrics, 2018, 142(6):e20183061. (APA Style)
  3. Quinn GE, Fielder A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 update on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 Eye, 2016, 30(10):1517-1521. (APA Style)
  4. Redd TK, Campbell JP, Brown JM, et al. Evaluation of a Deep Learning Image Assessment System for Detecting Severe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JAMA Ophthalmology, 2019, 137(7):654-660. (APA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