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眼动脱敏疗法的科学之美
01 简单来说,什么是PTSD?
现实生活中,突发的意外、事故或亲历暴力事件,可能让人一直难以释怀。比如,有些人经历交通事故后,即使外伤痊愈了,心里的恐惧却挥之不去。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就是人们在遭遇极端压力事件后,持续出现回避、重现和激惹等心理反应的情况。
其实,PTSD并不罕见。据统计,全球成年人一生中大约有7%会遭遇此症(Kessler et al., 2005)。它的核心问题是——这种“紧张感”会影响睡眠、情绪与人际关系,不仅仅是“想不开”,而是一种可以被科学识别与帮助的问题。
02 早期的信号与明显表现
表现阶段 | 常见表现 | 生活示例 |
---|---|---|
初期(轻微、偶尔) | 偶尔心慌、夜里易醒,对声音和细节有些敏感 | 比如一位29岁的女性,在看到类似新闻时心跳加快,但能自我调整,不影响正常生活。 |
持续阶段(明显、严重) | 反复噩梦,避免某些场合,难以集中注意力,总是易怒 | 一位42岁的男性,因小时候事故,20多年后仍看到相关车辆就紧张,甚至失眠,影响工作。 |
03 为什么会发展成PTSD?
- 压力反应超标:应激事件后,大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反应过度,产生大量压力激素,让人长时间处于“警报”状态(Yehuda et al., 2015)。
- 记忆无法正常整理:被创伤搅乱的信息处理过程,使部分记忆片段难以存档于长时记忆,更容易“突然跳出来”扰乱日常(Brewin, 2014)。
- 大脑结构改变:比如海马体和杏仁核这些与情绪和记忆密切相关的区域,长期下异常压力下会产生可见变化。
04 EMDR疗法的由来
1987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辛·夏皮罗(Francine Shapiro)在林间漫步时,意外发现眼球左右移动能暂时减少心头困扰。这成了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疗法的开端。最初EMDR还很小众,但随着一系列临床研究的展开,PTSD治疗指南逐渐把它列为一线推荐,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
05 EMDR究竟怎么发挥作用?
简单来说,EMDR通过“有指导的眼动”或别的双向刺激(比如交替触碰双手、听两边交替的声音),帮助大脑像修图一样“重新处理”创伤记忆。和其他心理治疗不同,EMDR并不要求患者详细回忆创伤发生的全部细节,而是利用分阶段的步骤,帮助负面记忆变得不再那么刺痛。
- 分阶段引导:治疗师会引导患者短暂关注痛苦记忆的片段,同时让眼睛水平移动。
- 双向刺激:类似于大脑被“重启”,负面情绪经过处理,反复几轮后,焦虑或恐惧感减轻很多。
06 临床成效与真实数据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支持EMDR能有效减轻PTSD患者的主要症状。比如,van der Kolk等2014年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多中心对比研究显示,经过EMDR疗程后的PTSD患者,约有77%症状明显缓解,远高于传统谈话疗法组(van der Kolk et al., 2014)。
研究方法 | 参与人数 | 主要发现 |
---|---|---|
EMDR vs 传统治疗 | 120人 | EMDR组明显症状减轻,恢复速度快 |
不同创伤类型 | 68人 | 各种创伤事件(交通事故、灾害等)都受益 |
07 前沿与未来展望
当前,EMDR疗法不仅限于PTSD。比如,部分焦虑障碍、慢性疼痛、社交障碍的患者,经过调整的EMDR方案后,也有一定进步。一些团队还探索数字化训练或自助设备,让更多人能在家中受益(Lenferink et al., 2023)。
实际生活里,看到身边的朋友、亲人出现PTSD征兆,最好的方式是理解、支持和陪伴。如果自己备受困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也是一种智慧。
参考文献
- Kessler, R. C., et al. (2005).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6), 593–602.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62.6.593
- Yehuda, R., et al. (2015).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1, 15057.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5.57
- Brewin, C. R. (2014). "Episodic memory, perceptual memory, and their interaction: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1), 69–97. https://doi.org/10.1037/a0033722
- Shapiro, F. (1989). "Efficacy of the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Memories."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2), 199-223. https://doi.org/10.1002/jts.2490020207
- van der Kolk, B. A., et al. (2014).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Fluoxetine, and Pill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reatment Effects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5(8), 885–892. https://doi.org/10.4088/JCP.13m08977
- Lenferink, L. I. M., et al. (2023). "Innovations in EMDR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14(1), 2197028. https://doi.org/10.1080/20008198.2023.219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