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脊梁上的希望:探寻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之路

  • 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脊梁上的希望:探寻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之路封面图

脊梁上的希望:探寻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之路

01 了解脊髓损伤:你需要知道什么?

生活中,总有些时刻让人猝不及防。有时一次不经意的摔倒,有时是一场交通意外,也许正是这样的瞬间让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突然无法再自由地活动双腿。脊髓损伤,对大多数人来说仿佛离生活很远。但其实它并不像隐形的雾气一样难以触碰,只是很少人会在日常留意到它的存在。
简单来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指的是支配身体运动和感觉的“主干线路”——脊髓——因外力或某些疾病而受到破坏。常见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从高处跌落、运动损伤,或者患有肿瘤、炎症等疾病。轻的时候可能只是麻木或轻微行动不便,严重时,可能导致半身或全身瘫痪,影响排尿、排便等基础功能,不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还会给家庭带来极大压力(Badhiwala et al., 2022)。
📌 小提醒: 脊髓损伤的发生毫无规律,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和科学处理特别重要。

02 脊髓损伤的不同类型及主要影响

  • 1. 完全性损伤:身体受损部位以下完全失去感觉或运动能力,比如一位28岁的女性因坠马受伤,腰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和主动活动,这使得日常生活自理变得非常困难。
  • 2. 不完全性损伤:部分保留感觉或运动,比如68岁的男士出车祸后,左腿能轻微活动但右侧完全无感觉。这类患者康复希望相对较大,恢复程度视损伤轻重而定。
  • 3. 意外连带影响:高位损伤容易造成排尿、排便功能难以控制。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疼痛、肌肉痉挛或反复尿路感染。
这些类型决定了之后的康复目标、所需资源还有康复时间长短。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脊髓损伤患者中,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病例比例大致接近1:1(Lee et al., 2014)。这一数字提醒我们,恢复难度和恢复方向,每个人都不完全一样。

03 早期干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些人受伤后最初只是感觉手脚发麻,过一会却变成四肢动弹不得。其实,脊髓损伤的黄金处理时间就在最初几个小时。及时送医,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比什么都关键。
急救措施 具体做法
固定脊柱 避免盲目搬动,用硬板担架固定(尤其头颈部),减少二次损伤。
送医转运 保持呼吸畅通,快速送往有神经外科或康复医学科的医院。
急性期治疗 医生会评估损伤类型,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减压或用药物控制炎症和水肿。
最好的办法是:不管情况似乎轻重,只要出现受伤后的异常麻木或无力,尽快到医院检查。很多研究也证实:越早干预,恢复效果越好(Fehlings et al., 2018)。

04 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怎么做?

  1. 物理治疗:通过功能锻炼和关节活动训练,减少肌肉萎缩,预防关节僵硬。比如每天由物理治疗师帮助患者做抬腿和踝关节活动,能保持肌肉力量、有助以后的功能恢复。
  2. 作业治疗:训练日常生活动作,比如穿衣、洗漱等,提升自理能力。一位患有伤后左手功能障碍的中年男子,经过反复抓握、拿取训练,最初只能用右手进食,数月后已可以双手操作简单工具。
  3. 心理干预:不只是身体,情绪波动和焦虑同样值得重视。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谈话和行为调整,帮助患者走出情绪低谷。
📝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治疗一般要在康复科、物理治疗科等专业机构完成。患者和家人不要自行模仿网络上的康复动作,以免加重已有损伤。

05 现代科技:让康复更有可能

科技的进步让脊髓损伤后的康复变得有更多可能性。现在常见的现代康复技术有这样几种:
技术手段 主要作用与应用
机器人辅助行走训练 通过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模拟走路动作,辅助患者练习步行。尤其对下肢部分残留功能的年轻患者效果更佳。
虚拟现实(VR)训练 利用VR游戏和场景增加训练趣味性,提升主动参与度,有研究证实可改善动觉和身体协调(Mirelman et al., 2011)。
神经电刺激 利用外部仪器刺激受损脊髓段,有的患者能够恢复简单动作。
虽然高科技还不能让所有患者都实现完全康复,但已让不少人生活更便利,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06 康复路上的情感支持与正向心态

对于很多刚经历过意外的人来说,一夜之间从健康人变成需要他人帮助,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远大于身体损伤。一位34岁的青年在运动受伤后,开始几乎不与家人交流。后来,他参与病友互助会和心理辅导,心态逐渐转变,开始自己驱动康复训练,也更愿意和外界打交道了。
🌱 提示:支持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在学习自理、社会活动、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实际帮助。家庭成员的理解、专业心理咨询以及病友互助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研究也表明,乐观心态、良好的社交联系有助于积极应对慢性病,并促进康复(Catalano et al., 2004)。这说明,在技术之外,“心的力量”同样重要。

07 日常预防与实用建议

说起来,很多脊髓损伤其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前避免或者减轻影响。合理运动和健康饮食也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帮手。
推荐方式 具体建议 适用人群
高钙饮食 奶制品可帮助维持骨密度,每天一杯牛奶有利于防止骨折。 骨质疏松风险人群
日常适度运动 散步、慢跑是不错的选择。运动可锻炼平衡,减少摔倒风险。 各年龄层
定期健康检查 40岁以上建议2年体检一次,及早发现脊柱和神经方面隐患。 中老年人
防摔措施 家中浴室防滑垫、夜间灯光充足等。 老人及动作不便人士
简单来讲,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特殊康复阶段,提前预防、主动参与才是帮自己“撑起脊梁”的关键。

写在最后

脊髓损伤听上去很遥远,其实就在生活中不经意的角落。面对挑战,科学诊治、规范康复训练、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积极的心态,是每个人最坚实的后盾。或许恢复之路并不平坦,但一步步走下去,总会迎来新的希望。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相关问题,不妨带着这些知识,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一起,从容面对每一天。

参考文献

  • Badhiwala, J. H., Wilson, J. R., & Fehlings, M. G. (2022). Global burden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surgery, 90(2), 201–210. https://doi.org/10.1093/neuros/nyab439
  • Lee, B. B., Cripps, R. A., Fitzharris, M., & Wing, P. C. (2014). The global map fo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 update 2011, global incidence rate. Spinal Cord, 52(2), 110–116. https://doi.org/10.1038/sc.2012.158
  • Fehlings, M. G., Tetreault, L. A., Wilson, J. R., Kwon, B. K., Burns, A. S., Martin, A. R., & Hsieh, J. (2018).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type and timing of rehabilitation. Global Spine Journal, 7(3_suppl), 231S-238S. https://doi.org/10.1177/2192568217701080
  • Mirelman, A., Maidan, I., Herman, T., Deutsch, J. E., Giladi, N., & Hausdorff, J. M. (2011). Virtual reality for gait training: can it induce motor learning to enhance complex walking and reduce fall risk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66(2), 234–240. https://doi.org/10.1093/gerona/glq201
  • Catalano, D., Chan, F., Wilson, L., Chiu, C. Y., & Muller, V. R.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in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8(2), 79-88. https://doi.org/10.1177/00343552040480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