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宫颈癌筛查:何时开始,如何守护健康
01 宫颈癌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宫颈癌离生活并不遥远,但每天照顾家里的小孩、维持工作和琐事,把自己健康排在最后的女性并不少见。说起来,宫颈癌是子宫颈部的一种恶性肿瘤。它的发生和人乳头瘤病毒(HPV)长期感染紧密相关,大多数人感染HPV都没有感觉,免疫力好的时候病毒会被清除,但如果病毒长期存在,宫颈细胞可能会慢慢发生异常甚至癌变。
02 早期信号不明显,哪些变化别忽视?
- 有时月经间会有少量出血,可能被当成“小问题”而忽略。
- 偶尔有性交后出血,但次数不多,没有伴随明显不适。
- 分泌物暂时增多,不过无刺鼻气味,也没伴随明显疼痛。
03 宫颈癌筛查能带来什么帮助?
实际上,宫颈癌很少突然发生,一般会经历一个异常改变的过程——先是轻微细胞异常,慢慢发展到癌前病变,再到早期宫颈癌。规律筛查就像每年为汽车做“安检”,能在问题严重前发现“小毛病”。数据显示,早期宫颈癌发现后治疗效果非常好,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 [Castle, P.E., et al., 2017]。
筛查频率 | 治愈率 |
---|---|
定期筛查 | 极高 |
未筛查 | 明显降低 |
04 什么时候开始筛查?科学指南这样建议
很多人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筛查合适?”医学共识是,21岁起,未发生性行为或性生活早的女性,都建议定期做宫颈癌筛查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2018]。如果结果正常,21-29岁女性建议每3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Pap)检测。30-65岁则推荐每3年一次Pap检测或每5年联合做一次HPV及Pap检测。
年龄段 | 推荐筛查方式 | 频率建议 |
---|---|---|
21-29岁 | Pap检测 | 每3年 |
30-65岁 | Pap或HPV联合检测 | 每5年 |
05 筛查方式对比,怎么选?
- Pap检测(宫颈涂片)
- 主要检测宫颈表面有没有异常细胞。
- HPV检测
- 主要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筛查方式 | 优点 | 局限 |
---|---|---|
Pap检测 | 价格较低,历史悠久,能早发现异常细胞 | 有些类型的异常可能初期难以识别 |
HPV检测 | 能更早发现高危感染,敏感性高 | 有时会筛查出暂时感染,无需治疗但容易让人担心 |
06 筛查结果怎么看?随访频率怎么安排?
检查报告出来后,单凭“正常”或“异常”难免让人有点犯糊涂。通常,检查结果大致分几种:正常,按照原建议频率复查;细胞轻度异常,一般6-12个月后复查;病变已明确,则会推荐进一步检查(如阴道镜),部分情况需要治疗。
筛查结果 | 跟进措施 |
---|---|
正常 | 按原频率定期筛查 |
轻度异常 | 6-12个月再次检查 |
已发现癌前病变 | 需进一步(阴道镜等)检查,必要时治疗 |
07 日常里能怎么做?这几个办法简单有效
- 接种HPV疫苗: 预防多种高危型HPV感染,建议9-45岁女性尽早接种,越早越好。
- 规律生活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应对病毒侵袭。
- 营养均衡饮食: 新鲜水果、深色蔬菜有利于体内抗氧化,增强机体修复能力。
- 规律体检: 遵循医生制定的筛查时间表,发现异常能及时处理。
措施 | 日常小贴士 |
---|---|
HPV疫苗 | 接种流程简单,社区医院都能预约 |
睡眠充足 | 晚上23点前尽量休息,还能兼顾皮肤健康 |
多样饮食 | 一周吃5种以上蔬果,彩色蔬菜效果更好 |
运动锻炼 | 每周3次快走、慢跑、健身操都适合 |
08 结语:轻松面对,积极行动
除了完成手头事,也给健康留点时间。不管生活再忙,适时关注筛查信息和身体变化,就是对自己最温柔的关心。即便结果有点异常,用心配合随访和专业建议,宫颈癌往往可以提早扼制、及时处理。剩下的时间,就让自己安心享受生活和每一份温暖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Castle, P. E., Stoler, M. H., Wright, T. C., Sharma, A., Wright, T. L., & Behrens, C. M. (2017). Performance of carcinogenic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testing and HPV16 or HPV18 genotyping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of women aged 25 years and older: a subanalysis of the ATHENA study. Lancet Oncology, 17(7), 1040–1051.
-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Curry, S. J., Krist, A. H., Owens, D. K., et al. (2018). 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320(7), 674–686.
- Arbyn, M., Weiderpass, E., Bruni, L., et al. (2020).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ervical cancer in 2018: a worldwide analysis. Lancet Global Health, 8(2), e191-e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