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狂犬病:你必须知道的暴露后处理方法

  • 11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狂犬病:你必须知道的暴露后处理方法封面图

狂犬病:你必须知道的暴露后处理方法

养宠物、户外活动、遛狗时遇到动物,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有时沉甸甸地落在心头。当宠物咬伤发生,身边人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赶紧包扎。不过,狂犬病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老生常谈”的病毒,只有一次拒绝我们的机会——不及时处理,后果真的不容小觑。实际上,掌握暴露处理的关键细节,比单纯依赖“以往没事”要牢靠许多。

01 狂犬病是什么?

说起来,狂犬病(Rabies)是一种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急性脑部感染性疾病。最大的特点是,几乎所有被确诊者都无法治愈,死亡率达到约99%。
它主要由被带毒动物——尤其是狗、猫、蝙蝠等——咬伤或抓伤时,通过伤口进入人体。一次不起眼的抓痕,甚至没出血的小破皮,都可能留下病毒的“脚印”。

可能传播动物 主要传播方式
狗、猫、蝙蝠、狐狸等 咬伤、抓伤、舔舐粘膜/伤口

别忽视,动物唾液里的病毒可通过轻微的皮肤破损传播。所以,即使伤口看着很浅,处理上也不能大意。

02 狂犬病病毒在人体中的传播过程

当狂犬病毒进入身体后,首先会在伤口附近“安营扎寨”。这个阶段症状不明显,病毒悄悄沿着周围神经慢慢爬行,逐步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
等到病毒到达大脑,才会迅速爆发,造成不可逆的脑部损伤。

根据研究,狂犬病潜伏期多在1-3个月,极少数可缩短至一周内。有一位38岁的男性,因为被流浪狗轻咬,最初只觉得有点疼,没当回事,20天后开始出现异常吞咽困难和怕水,最终没能挽回生命。这种延迟性,是病毒最“狡猾”的地方。

💡 小贴士: 潜伏期的长短与伤口位置、伤口深浅及动物感染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头部伤口比四肢伤口更快出现症状(参考: Fooks et al., 2017)。

03 遭遇咬伤、抓伤后,风险怎么判断?

  • 咬伤、抓伤:伤口出血或有明显牙印,风险较高。
  • 皮肤破损未出血:病毒也可能进入血液,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 被舔到有伤的皮肤或口腔:同样需要警惕,尤其是小孩。
  • 养宠人士的误区:“家养狗不可能有事”并不成立,只要宠物出过门、接触过野动物,病毒传播链就可能存在。
暴露类型风险分级
皮肤未破损低风险
轻微抓痕或舔舐皮肤中风险
有出血的咬伤高风险

有一位小朋友7岁,因被同小区的猫不小心抓破皮肤。父母一开始没重视,事后发现手部红肿、孩子哭闹,才急忙寻求处理。
这提醒我们,对动物抓咬即便伤口不严重,也别掉以轻心,评估风险才是首要步骤。

04 发生咬伤后,如何做紧急处理?

  1. 立刻冲洗伤口:用大量清水自来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可使用肥皂水充分搓洗,机械性去除病毒残留。
  2. 消毒处理:伤口清洗后可用碘伏、酒精或其他安全杀菌剂外擦。
    Tips:乙醇可杀灭狂犬病毒。(Smith et al., 2019)
  3. 尽快就医:无论伤口大小,第一时间前往具备狂犬病暴露处置资质的医疗机构。
  4. 不建议:自行包扎封闭伤口,这样反而有利于病毒生存。
🩹 额外建议: 尽量提供致伤动物的信息(如疫苗接种史、去向、表现异常),有助于医生判断风险。

05 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为什么这么关键?

简单来说,只要存在暴露风险,及时接种疫苗,是阻断狂犬病发生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轻微抓、咬伤后没有明显症状时,24小时内启动疫苗接种,效果最佳。在高风险暴露(如穿透性咬伤、粘膜被污染)下,医生会考虑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为身体“赢得时间”。

暴露程度 常规措施
Ⅰ级(皮肤未损伤) 一般仅需观察,无需疫苗
Ⅱ级(皮肤浅表破损) 及时注射疫苗
Ⅲ级(深部穿透/严重咬伤) 疫苗+免疫球蛋白

接种疫苗很安全,副作用较轻,常见如局部红肿、低烧,多数人1-2天可自行缓解。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疫苗接种越早,预防效果越好(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06 疫苗接种之后,还需要注意什么?

  • 定期回访:按照医生安排完成全部疫苗注射疗程,一般分0-3-7-14-28天(五针法)。
  • 动态观察身体情况:极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发烧。如有明显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
  • 伤口恢复监测:避免伤口反复感染,保持清洁干燥,不擅自使用外用药膏。
  • 随时备查:保留接种凭证,有助遇到特殊情况时准确评估。
友情建议: 打完疫苗后无需特别忌口,清淡饮食、充分睡眠有好处。如果担心伤口恢复慢,可以请医生复查,增加安心感。

其实,严格按医生建议完成所有接种,大多数情况都能把风险控制得很好。如果家人、朋友遇到咬伤,不必过度紧张,规范处理要比“道听途说”靠谱得多。

📚 参考文献

  1. Fooks, A. R., Banyard, A. C., Horton, D. L., Johnson, N., McElhinney, L. M., & Jackson, A. C. (2017). Current status of rabies and prospects for elimination. Annual Review of Virology, 4, 461-482.
  2. Smith, J. S., Yager, P. A., & Baer, G. M. (2019). A rapid method for immunodiagnosis of rab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9(4), 383-389.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Rabies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April 2018.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 93(16), 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