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乙肝病毒的神秘面纱:如何判断其传染性?
01 乙肝病毒:潜伏在人群中的隐形对手 🦠
有些健康问题就像手机后台偷跑流量,不容易被察觉,乙肝病毒(HBV)就是这样的“不速之客”。其实,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打过乙肝疫苗,但依然有不少成年人察觉不到自己早年是否感染过乙肝。
目前全球大约有2.96亿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在中国,成人慢性乙肝患者估计超过7000万,并且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症状。偶有身体疲倦、食欲不佳,还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忽略了可能的隐藏病毒(Chen et al., 2019)。
小提醒:大多数乙肝感染不会立刻生病,很容易被当成“小毛病”等闲视之。这正是乙肝比许多疾病更需要重视的原因。
02 乙肝怎么传播?日常中容易忽略的三大途径🔍
途 径 | 日常例子 | 感染风险 |
---|---|---|
血液 | 剃须刀共用、纹身、输血 | 高风险 |
性接触 | 不安全性行为 | 高风险 |
母婴传播 | 乙肝孕妇分娩时传给宝宝 | 高风险 |
有位28岁的女性因体检查出乙肝,她平时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只因年轻时与家人共用指甲刀感染。这个例子说明,不经意间一些小习惯也可能让病毒有机可乘。
别忽视:与乙肝携带者日常相处不会传播,比如同桌吃饭、拥抱不会感染。风险主要来自上述几种特定途径。
03 如何判断乙肝有无传染性?医学标准一览表📝
- HBV DNA量测定:直接反映血液内病毒数量,是目前最直接判断传染性活跃与否的方法。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如果持续阳性,说明体内乙肝病毒仍活跃,有一定传染可能。
-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胆红素等升高提示病毒活跃,但不能独立判断传染性。
一位35岁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且HBV DNA高于检出下限,说明他有传播乙肝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不能只靠症状或自觉判断,而需要正规检测来评估感染风险。(Terrault et al., 2018)
说起来:常规体检如果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最好加测HBV DNA;仅凭症状无法判断有无传染性,需要科学检测。
04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关注高风险群体 ⚠️
慢性乙肝患者
病毒已经长期存在体内,是传播乙肝的主要来源。
病毒已经长期存在体内,是传播乙肝的主要来源。
医护及密切接触者
工作中易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比普通人高得多。
工作中易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比普通人高得多。
性行为活跃者
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者感染风险明显提升。
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者感染风险明显提升。
家族有乙肝等基础病者
倾向于遗传或生活习惯相关,有必要定期筛查。
倾向于遗传或生活习惯相关,有必要定期筛查。
接受过多次输血或手术者
特殊治疗、手术或输血经历,也是值得关注的隐患。
特殊治疗、手术或输血经历,也是值得关注的隐患。
以32岁的男性为例,他因职业原因反复接触血液,被诊断出早期乙肝。这提醒我们,不同人群的风险并不一样,特殊岗位或高危行为需要格外警惕(Li et al., 2017)。
05 如何有效预防乙肝?实用建议看这里 💡
接种乙肝疫苗
普遍接种可大幅降低病毒感染机会。建议新生儿、乙肝疫苗未全程接种者及时补种。
普遍接种可大幅降低病毒感染机会。建议新生儿、乙肝疫苗未全程接种者及时补种。
安全保护
医护、纹身、美甲等从业者严格使用一次性工具,性生活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医护、纹身、美甲等从业者严格使用一次性工具,性生活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健康饮食
- 绿叶蔬菜:补充丰富维生素,帮助肝脏代谢。
- 全谷类:膳食纤维促进肝脏健康。
- 低脂优质蛋白:比如鸡蛋、豆制品增强免疫力。
小建议:日常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搭配一些粗粮,例如燕麦、小米粥。遇到身体不适或怀疑接触风险,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是最佳选择。
06 科学在进步,乙肝防控正变得更可控 🚀
- 新一代抗病毒药物: 最近几年针对乙肝的新药越来越多,比如替诺福韦等,能有效控制病毒(Liaw et al., 2019)。
- 创新疫苗研究: 科研正在推进更高效多靶点疫苗,为慢性携带者和易感人群带来新希望。
- 全球合作防控: 世界多国都在努力减轻乙肝负担,目标逐步消除乙肝导致的严重健康问题。
这些进展说明,乙肝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关注预防、科学判断感染风险,做好定期健康检测,就能够降低它对生活的影响。对自己负责,也能更好地保护家人。
参考文献 📚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Hepatitis B.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patitis-b
- Chen, Y. S., Li, L., Cui, F. Q., et al. (2019).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Chinese population: Prevalence and endemic areas.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6(3), 287–292.
- Terrault, N. A., Lok, A. S. F., McMahon, B. J., et al. (2018). Update on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ASLD 2018 hepatitis B guidance. Hepatology, 67(4), 1560-1599.
- Li, X., Zhang, L., Wang, H., et al. (2017). Risk factor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17, 727.
- Liaw, Y. F., Wong, V. W. S., & Chan, H. L. Y. (2019). New antiviral agent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Seminars in Liver Disease, 39(4), 43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