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打破常规:男性乳腺癌的罕见性与原因探秘

  • 19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打破常规:男性乳腺癌的罕见性与原因探秘封面图

打破常规:男性乳腺癌的罕见性与原因探秘

平时跟朋友们闲聊健康话题,大多数人提到乳腺癌,脑海中想的都是女性。可实际上,这个“女性专属”的病症,并不是女性的专利。一个偶尔摸到乳头边小硬块的男士,常常满头雾水:男性也会得乳腺癌?说起来,这确实让人有点意外。

01 男性其实也有乳腺癌

其实,男性和女性一样,在胸部都具备少量乳腺组织。虽然男性乳房里的“工厂”比女性小得多,却一样可能“罢工”——患上乳腺癌。现实生活中,有些男士在洗澡时偶然摸到乳房附近有个小结节,起初觉得没什么,大多没往大病上想。

不过,这种“男性乳腺癌”确实罕见。据统计,男性乳腺癌只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左右[1]。虽然比例低,但每年全球仍有数千名男士因此受到影响。无论出现在哪一位男性身上,都不该被当做“小概率”忽视。

🔍 小贴士: 无论男女,只要察觉到乳房或乳头附近有不明硬块,都建议重视起来。

02 男性乳腺癌有多罕见?

  • 发病比例低:男性乳腺癌在所有乳腺癌中占比非常小,约为1%[2]
  • 年龄更偏高:男性发病多集中在60岁以后,通常比女性发病年龄晚10~20年左右。
  • 被忽略概率大:因为太少见,很多男性没意识到自己也有风险,经常等到症状明显后才检查。
👨‍⚕️ 案例:一位68岁的男性,因乳晕下持续肿块半年后才去医院,被确诊为乳腺癌。这启发我们,再小概率的事,也无法保证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03 为什么男性也会得乳腺癌?

1. 遗传影响

一些基因变异(如BRCA2)会显著提高男性患癌概率。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得过乳腺癌,男性也不能掉以轻心。

2. 年龄增长

年纪越大,细胞修复机制变弱,体内“异常细胞”就有机会悄悄聚集。男性乳腺癌患者多数超过60岁,这并非偶然。

3. 体重与健康状况

体型偏胖、肝脏功能不佳的男性,雌激素代谢容易出问题,间接提升患乳腺癌的风险。

📊 数据:一项欧洲多中心调查发现,超重男性乳腺癌风险更高[3]

04 荷尔蒙失衡,男性乳腺“变焦点”?

男性体内雌激素和睾酮通常处在微妙平衡。如果某些疾病(比如肝硬化、垂体疾病)或药物影响了这根“天平”,雌激素水平升高,乳腺组织可能随之“活跃”,开始不受控地增生。

有研究证实,雄激素降低和雌激素升高的情况,会整体提高男性乳腺癌的发生概率[4]。有时候,慢性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比如控制前列腺问题的某些药),也可能不经意增加乳腺癌风险。

真实案例:一位72岁男性,因前列腺问题长期服用雌激素,在定期查体时发现乳腺肿块。这说明药物影响和内分泌变化,有时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05 男性乳腺癌与遗传基因的关系

基因类型 影响机制 男性乳腺癌风险变化
BRCA2 影响细胞DNA修复 风险升高80倍左右[5]
BRCA1 部分影响修复和调控 风险升高3-8倍

🧬 简单来讲,如果家族有人有乳腺癌史,查一下相关基因,有时能提前发现风险。

TIPS:基因检测不是人人都需要做,但出现家族史时可以咨询遗传科医生,评估自己是否适合。

06 如何预防和早发现?

🥦 健康饮食

多样蔬菜:丰富的绿叶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含丰富植化素,有助于保持乳腺细胞健康。
坚果谷物:核桃、燕麦、亚麻籽等含抗氧化成分,适量补充有好处。

🚶‍♂️ 定期运动

每周15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骑车,有助于体重管理和内分泌平衡。

👨‍🔬 必要检查

40岁以上男性,发现乳房或乳头有异常硬块、分泌物,要及时到外科或肿瘤科就诊。有家族史的,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评估筛查需求。

日常生活里,没有什么比熟悉自己身体状况、偶尔自查更实用。和家人、朋友多聊聊健康,也能降低“沉默风险”。

结语小结:男性乳腺癌虽罕见,但真的不罕见到可以彻底忽视。了解多一点,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已经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Fentiman, I.S., Fourquet, A., & Schernberg, A. (2018). Male breast cancer: A review. The Breast, 42, 110-116. https://doi.org/10.1016/j.breast.2018.09.011
  2. Sartor, C. I., & Schwartz, G. F. (2007). Breast Cancer in Men.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57(3), 186-202. https://doi.org/10.3322/canjclin.57.3.186
  3. Swerdlow, A. J., Schoemaker, M. J., Higgins, C. D., Wright, L. B., & Jones, M. E. (2011). Risk factors for male breast cancer in the UK: A case–control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04(5), 997-1001. https://doi.org/10.1038/bjc.2011.47
  4. Cutuli, B. (2007). Strategies in treating male breast cancer.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8(2), 193-202. https://doi.org/10.1517/14656566.8.2.193
  5. Evans, D. G., Susnerwala, I., & Dawson, J. (2010).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male BRCA2 carriers.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47(10), 710-711. https://doi.org/10.1136/jmg.2010.07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