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新指南
01.什么是冠心病?风险因素有哪些?
有不少人总觉得,“心脏不是挺好的吗?怎么一检查就发现有冠心病?”事实上,冠心病在中老年人里很常见,但不少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的白领也开始加入“队伍”。它其实就是冠状动脉(给心脏供血的“大动脉”)出现“堵塞”或变窄,导致心脏供血不畅。
冠心病的风险不是横空出世。最要留心的几大元凶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肥胖,以及家族中有过类似心脏病人。年纪增长是不可逆的因素,但有些风险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经常熬夜、压力大、缺乏锻炼。
高风险因素 | 具体表现 |
---|---|
高血压 | 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 |
高血脂 | 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持续偏高 |
糖尿病 | 空腹血糖>7.0mmol/L |
家族史 | 直系亲属中有人50岁前患病 |
吸烟/肥胖 | 日吸烟10支以上,BMI>28 |
(Kaptoge et al., 2019, The Lancet)
02.运动和心脏健康:为什么真的有用?
很多冠心病患者一听到“运动”两个字就望而却步,怕动了“伤心”。其实,适当的有氧锻炼不但不会拖后腿,反而能让心脏“越动越年轻”。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长期观察,规律运动的人心脏病风险下降约25%。
-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能提升心脏收缩力,有利心脏供氧。
- 适度锻炼还能稳定血脂、改善糖尿病和肥胖情况,有助于整体恢复。
- 运动对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心脏出问题时焦虑很常见,而规律锻炼能改善情绪,缓解压力(Anderson et al., 2016, Circulation)。
03.哪些运动项目更适合冠心病患者?
很多人以为,得了心脏病就只能静养。其实,关键是挑对运动方式。简单来说,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慢游泳等,对冠心病患者更友好。一些静态运动(比如瑜伽、拉伸)对放松心情也很有帮助,但需要适度。以下列出常见类型与适宜人群:
运动项目 | 优点 | 适用人群 |
---|---|---|
步行🚶 | 力度适中,随时随地可做 |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运动禁忌者 |
游泳🏊 | 全身协调负荷,关节压力小 | 体力恢复较好者,无哮喘 |
瑜伽🧘 | 缓和放松,舒缓情绪 | 需要调节心情、灵活性好者 |
骑车🚲 | 下肢锻炼,控强度易 | 无明显下肢关节损伤的人群 |
但极限运动(比如马拉松、重量举重)并不适合心脏病患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合适的运动方式能让心血管慢慢适应,既安全又有效。
04.动起来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动起来前,做一次全面的心脏体检很有必要。医生会根据你的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压控制和基础体能给建议。有时候还会安排“运动负荷试验”(让你在跑步机上做心电图),用来评估运动风险。
安排这些检查主要是排除剧烈运动导致的潜在意外。
- 如果有持续、严重胸闷、心悸,建议暂缓锻炼,先去医院检查。
- 日常准备:戴好合适的运动鞋、宽松衣物,运动时间选择气温适中时,不宜空腹或刚吃完饭后马上锻炼。
- 随身带上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万一有突发状况可以及时用上。
(参考文献:Thygesen et al., 2022, European Heart Journal)
05.运动时,哪些信号需要格外警觉?如何处理突发状况?
- 运动时应随时注意胸部不适、呼吸急促、头晕、恶心等情况。
- 如果出现持续胸口紧闷或明显心跳加快,应立即停下,休息观察。
- 遇有胸痛伴大汗淋漓或意识模糊,不要犹豫,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 马上停止锻炼,原地休息。
- 含服随身携带的急救药片(如硝酸甘油)。
- 通知同伴或家人,办理求助。
- 症状没有缓解,应及时送医。
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容忽视。再小的异常感受,都比“挺一挺”安全。
06.怎么坚持?长效运动+健康饮食建议
一锤子买卖的锻炼意义不大,真正带来心脏好处的,是稳定且长期的生活方式。有人说,“我坚持不了”,其实,关键在于把运动变成每天的小习惯。
可持续运动建议 | 饮食加分点 |
---|---|
每天早晚各散步20分钟,遇雨在家原地踏步 | 燕麦片——帮助降低胆固醇,早餐替代面包或油条 |
选择步数目标而非时间,激励自己动起来 | 三文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心血管健康,每周吃2片 |
邀请亲友一起参加,互相鼓励更容易坚持 | 深色绿叶蔬菜——补充膳食纤维,改善血管功能,午餐必有一盘 |
- 记录每天的运动步数或时长,看到进步更有动力。
- 每餐碗里放一些深色蔬菜,外出聚餐时可以点鱼类菜肴。
- 即使有一天没练,也别自责,调整好继续就是进步。
最后的话
心脏其实不怕你适度动一动,怕的是僵在原地。只要认清自己的情况,慢慢走、温和动,每个人都可以选出适合自己的节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散步、拉伸,一天一天积累起来,慢慢地,心脏变得更有安全感——你也会越来越自如。不过,别和别人比较谁更猛,照顾好自己,远比一味拼步数、刷圈更重要。
参考文献
- Kaptoge, S., Pennells, L., De Bacquer, D., Cooney, M. T., Kavousi, M., Stevens, G., ... & Woodward, M. (20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charts: revised models to estimate risk in 21 global regions. The Lancet, 393(10164), 1482-1495.
- Anderson, L., Oldridge, N., Thompson, D. R., Zwisler, A. D., Rees, K., Martin, N., & Taylor, R. S. (2016). 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133(15), 1438-1444.
- Thygesen, K., Alpert, J. S., Jaffe, A. S., Chaitman, B. R., Bax, J. J., Morrow, D. A., & White, H. D. (2022). Fourth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2018).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0(3), 23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