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重拾笑容:面瘫恢复期的面部表情肌训练方法全攻略

  • 10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重拾笑容:面瘫恢复期的面部表情肌训练方法全攻略封面图

重拾笑容:面瘫恢复期面部表情肌训练方法全攻略

01 面瘫是什么?身边的小变化与大影响

有的时候,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眉毛不太动了,或者笑起来有些偏。这种细微的变化,往往不会被立刻在意。但随着吃饭时漏水、说话发音不清,甚至眼睛闭合不全,面部的“不听使唤”变得明显——这些就是面瘫的表现。其实,面神经麻痹更像是不速之客,让我们的面部表情“断了电”。

根据临床观察,面瘫多发于各年龄段,没有显著的性别倾向[1]。有位61岁的男性朋友,在感冒后的一周内,出现了面部表情不对称的问题。刚开始只是偶尔感到脸部有点僵,后来慢慢连喝水都会从嘴角流出来。这个例子说明,面瘫既会影响我们的外观,也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少麻烦。

小贴士:不要小看脸部偶尔的不灵活,持续改变需及时关注。

02 恢复期分几步?每个阶段怎么判断🕰️

阶段 表现 时间
急性期 面部突然肌力下降,症状快速发展
(如口角歪斜、不能闭眼)
1-2周
恢复期 面部部分功能逐渐恢复,表情可有轻微改善
(有时伴肌肉跳动)
2周-3个月
慢性期 功能改善趋于缓慢,部分表现可长时间保留
(如残余轻度僵硬)
3个月后

急性期常常是变化最快的时候,稍不留意就容易错过黄金干预时机。进入恢复期后,面部动作会一点点“复苏”。慢性期则是耐心和坚持比拼的阶段,恢复速度慢但依然有提升空间。

TIPS:当面部功能出现持续性变化时,就需要考虑进入恢复训练期。

03 训练前别着急,这一步很关键!

面部表情训练不是随便运动就行。其实,训练前的评估和专业咨询非常重要。尤其在刚经历急性发作后,有些肌肉还比较脆弱,随意运动不仅不会加快恢复,还可能拉伤或形成不良的“联动”——比如想笑却发现眼睛也不由自主眨了。

专家建议,开始训练前,应由康复医生、神经科或康复治疗师进行详细面部功能评估[2]。这通常包括表情肌力测试、对称度分析和动作协调性评估。有的机构还会通过特殊仪器检测肌电信号,帮助判断哪些动作需要重点练习,哪些动作需要“休息”。

别忽视:没有针对性的评估,有可能导致训练效果适得其反。

04 训练全攻略:动起来,表情真练得出来!😄

  1. 伸展动作:
    • 睁眼训练:看着远处,努力睁大患侧眼睛,每次保持5秒,做10次。
    • 抬眉训练:试着抬高受影响一侧的眉毛,保持几秒,休息再做。
  2. 收缩练习:
    • 咧嘴微笑:尝试露齿微笑,左右对称为目标。每次保持3-5秒,重复10次。
    • 鼓腮吹气:闭口后像吹气球,把气鼓在腮帮,缓慢呼出,每组8次。
  3. 协调性训练:
    • 闭眼—张口配合:轻轻闭眼的同时微微张大嘴,然后反复交替10次。
    • 吹口哨:哪怕不出声,也要试着做吹口哨动作,激活唇部肌肉。
  4. 按摩辅助:
    • 用指腹轻柔画圈按摩受累部位,如脸颊、嘴角、太阳穴等。
操作建议:每一组动作不必强求数量,以轻微酸胀而不痛为度。
动作类别 训练频率
伸展 每天2-3次,每次10组
收缩 每天2次,每次8-10组
协调 每天1-2次,每次8-10组
建议:可以把动作分散在日常活动间去做,不易疲劳,也更容易坚持。

05 日常生活怎么练?让康复变自然

有不少面瘫康复的朋友反映:单一重复训练容易觉得枯燥。其实,把训练融进生活反而效果更好。比方说,照镜子刷牙时多给自己一个夸张的微笑;打电话、聊天时尽量让发音清晰;或者用一根小吸管慢慢吸水,这些都是锻炼口唇肌肉的妙招。

  • 洗脸的时候尝试皱眉或抬眉,检验对比两侧肌力。
  • 和家人合影时,有意做鬼脸练习对称表情。
  • 用面巾纸吹气打比赛,让嘴角更灵活。
  • 日常说话时练习夸张嘴型,比如“大—伊—乌”慢慢读。
提示:不必一口气做完所有动作,可分多次、不拘一格,关键是“常练”。

06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别让灰心影响恢复🌱

面瘫恢复的过程,也有点像修复一条小路——有快有慢,有时还会遇到小小的“坑”。其实,很多恢复中的朋友会遇到焦虑、烦躁甚至自信受挫的情绪。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有研究指出,乐观的心态与康复速度和效果明显相关[3]

可考虑这样缓解压力:和家人朋友聊聊康复点滴,学会给自己设小目标,比如今天能多“对称”一点就是收获。也可以和同病相怜的群体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别太在意一次训练没达标,恢复的舞台从不是只有你一个观众。”保持心情愉快,其实就是为康复加了把劲儿。

别忽视:偶尔委屈是正常的,坚持下来往往会看到惊喜。

参考文献

  1. May, M., & Schaitkin, B. M. (2011). The Facial Nerve. Thieme.
  2. Coulson, S. E., O'Dwyer, N. J., Adams, R. D., Croxson, G. R., & Watson, S. (2004).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facial nerve paralysis. Otology & Neurotology, 25(6), 1014-1019.
  3. Peker, I., Gordon, A. S., et al. (2015). The role of optimism in recovery from facial palsy.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0(8), 1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