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哭泣不是问题!新生儿肠绞痛的缓解方法
夜深人静,爸妈却还围着哄哭的宝宝团团转,哪怕已经换了尿布、喂了奶,怀里的孩子还是一个劲地大哭。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这样的夜晚其实并不少见。尤其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个月,肠绞痛往往让许多个家庭手足无措。不过,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并掌握几招应对办法,能让这段特殊时期更加从容。
什么是新生儿肠绞痛?
“肠绞痛”这个词,听着让人有点慌。其实,它指的是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反复出现“没来由”的大哭,尤其是在傍晚或夜里更常见。一般来说,满月到三个月的宝宝最容易中招。有点像突如其来的“哭泣风暴”,但大多数情况下,宝宝的健康并没有大问题。
数据显示,大约有20%的新生儿会经历肠绞痛(Lucassen et al., 2001)。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宝宝的成长发育,但确实会让家长感觉身心俱疲。这主要是因为宝宝哭起来往往难以安抚,不管怎么抱、怎么哄,有时似乎都不见效。
Tip:肠绞痛多出现在宝宝的出生最早三个月,常被称为“三月魔咒”。
肠绞痛的症状与识别
表现 | 描述 | 生活场景 |
---|---|---|
持续性尖锐哭闹 | 哭声高亢、时间长,经常一哭就是一小时以上 | 宝宝白天安静,傍晚或夜里突然哭闹不止 |
腹部明显胀气 | 腹部看起来鼓鼓的,摸着也偏紧 | 换尿布时发现宝宝肚子隆起,有时还会“噗噗”放屁 |
不易安抚 | 怎么抱、拍、哄都暂时不起效 | 家长不断换姿势、来回踱步,宝宝还是闹个不停 |
有一位2个月大的男婴,平常吃奶、体重增长都不错,但是到了晚上总是哭闹大约两三个小时。检查没有发现其他健康异常,这正是肠绞痛的典型例子。早期可能只是偶尔小哭,但发展到症状明显时,宝宝常表现得哭声尖锐而持久,父母明显感到压力骤增。
Tips:如果宝宝白天情绪稳定,仅特定时段闹腾,而且没有发烧、呕吐等其他异常,多半就是肠绞痛。
肠绞痛为什么会出现?
-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的肠道“工作经验”还很有限,偶尔会像没磨合好的小机器,容易跑偏或“卡壳”,造成气体堆积,触发腹痛。(参考:Heine et al., 2017)
- 微生态暂时失衡: 有研究说,肠道菌群在宝宝出生最初几个月并不“稳定”,有些菌群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消化和排气(de Weerth et al., 2013)。
- 喂养方式差异: 部分宝宝吃奶时喝进了过多空气,有的奶嘴孔过大、姿势不对,也会让肚子里积累更多气体。
- 个人敏感性差异: 每个宝宝对肠胃不适的敏感度不同,也有一些家族或遗传的成分。
说起来,肠绞痛并不是谁的错,更像是成长路上短暂的小麻烦。通常随着月龄增长,这个阶段就会自然过去。
缓解肠绞痛:饮食与喂养小妙招
方法 | 具体建议 | 场景说明 |
---|---|---|
调整喂奶频率 | 尝试少量多餐,每次不用吃太多,减少肚子里的压力 | 每2-3小时喂一次,防止过度饥饿或吃撑 |
选择合适奶嘴/奶瓶 | 用小孔奶嘴,喂奶过程中奶嘴充满奶,减少吞咽空气 | 发现宝宝吃奶时经常“咕噜”带气泡,可以换个型号试试 |
母乳妈妈调整饮食 | 妈妈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咸) | 妈妈饮食清淡,宝宝肚子更舒服 |
营造安静温和的进食环境 | 吃奶时尽量减少干扰,保持光线柔和、环境安静 | 宝宝在安静的房间里专心吃饭,不容易被“打断” |
重要提示:预防肠绞痛,不要随意更换奶粉,遇到“特殊奶粉”一定要和专业医生沟通。
家庭护理:舒缓宝宝不适的实用方法
- 轻柔腹部按摩 👐
顺时针方向在宝宝肚脐周围,轻轻转圈,每次5-10分钟,可以促进气体排出。 - 调整抱姿 👶
试试让宝宝趴在成人前臂上,用“飞机抱”姿势走动,适合缓解胀气。 - 温热敷肚子 🌡️
用温毛巾敷在宝宝腹部(温度接近体温),每次3-5分钟,有助于放松肠道。 - 白噪音辅助 🎼
可以在房间放一些轻柔的白噪音或低声音乐,为宝宝营造安全感。
生活里,很多家庭靠这些小招数让“肠绞痛时间”温柔度过。比如,一位4周大的女婴,经常在按摩和温热敷后,放松入睡。也有父母发现,边抱边轻轻晃动,有助于宝宝放松,自己也不会太焦虑。不过,这些方法不直接治愈肠绞痛,但能帮助度过难熬的时刻。
什么时候要找医生帮忙?
- 宝宝哭闹持续4小时以上,且越来越严重
- 伴随发烧、呕吐、明显腹胀不能缓解
- 大便变色、带血或次数减少,很久没排尿
- 哭的时候肚子变硬,脸色苍白或嘴唇发紫
有的爸妈担心“是不是漏诊了什么”,其实大多数肠绞痛的宝宝在医生检查后都能排除其他疾病。如果宝宝持续反常,建议到正规的儿童医院让专业儿科医生评估一下,排查排尿或肠道疾病等更严重的情况。一旦有以上信号,要及时带宝宝就诊,不要“硬挺”。
参考文献
- Lucassen, P.L.B.J., Assendelft, W.J.J., Gubbels, J.W., van Eijk, J.T.M., & van Geldrop, W.J., & Knuistingh Neven, A. (2001).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s for infantile colic: systematic review. BMJ, 323(7310), 1563-1566.
- Heine, R.G., AlRefaee, F., Bachina, P., De Leon, J.C., Geng, L., Gong, S., ... & Vandenplas, Y. (2017). Lactose intolerance and gastrointestinal cow's milk allerg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common misconceptions revisited.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 10(1), 41.
- de Weerth, C., Fuentes, S., Puylaert, P., & de Vos, W.M. (2013).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infants with colic: development and specific signatures. Paediatrics and International Child Health, 33(2),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