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开病理科的神秘面纱:从细胞到疾病的探索之旅

  • 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开病理科的神秘面纱:从细胞到疾病的探索之旅封面图

揭开病理科的神秘面纱:从细胞到疾病的探索之旅

01 病理科检查是什么?

你有没有在体检时收到过“建议进一步病理检查”的提醒?其实,病理科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无论是做手术后的组织取样,还是一些常规的癌症筛查,背后都少不了病理科医生的分析。病理检查其实就是通过对组织、细胞甚至是基因层面的研究,帮助临床医生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一步,就像侦探寻找线索一样,是判断很多疾病的关键。

场景 病理科检查的作用
术后组织送检 判断肿瘤良恶性及手术切除是否彻底
宫颈刮片 筛查早期宫颈癌变
不明原因肿块 确定肿块性质(如炎症、囊肿或肿瘤)

🧐 小提示:病理报告常常作为确诊的“最后一锤”,别忽视它的分量。

02 病理科检查有哪些类型?

  • 组织活检:医生用细针或手术取下病变组织,送病理科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比如一位45岁的男性在体检中发现肝脏小结节,最终通过组织活检确定是良性病变。这说明病理活检有助于避免没必要的手术,也能防止漏掉恶性肿瘤。
  • 细胞学检查:主要分析脱落细胞,如痰液、尿液或宫颈细胞。以宫颈癌筛查为例,常见的巴氏涂片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可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 分子病理学: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检查DNA或RNA中的异常,更能发现某些慢性病的遗传“密码”。比如,有一位30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通过分子层面的检测,为她量身定做了更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
🔍 快速对比
类型 主要用途 优点
组织活检 判定病灶本质 精准、直观
细胞学检查 筛查和早期诊断 方便、无创
分子病理 遗传、靶向指导 精细、个性化治疗

03 组织活检:精准发现“幕后真相”

很多时候,疾病在影像学检查下不容易区分。组织活检就像是“现场取证”,医生用细针、钳子或者在手术中取下一小块组织,送去病理科,能看到细胞是不是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例如,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乳房摸到硬块。通过组织活检,病理医生清晰判断出是良性纤维瘤,而不是恶性乳腺癌。这个例子提醒我们,精准的病理检查能让治疗方案更科学。

🩺 病理活检过程通常伴有局部麻醉,安全性很高,过程快,恢复时间短。
组织活检常见方式
  • 穿刺活检:利用细针获取组织,创伤小
  • 切除活检:手术时切除可疑病变,常用于乳腺、甲状腺等部位
  • 内镜活检:在胃镜、肠镜等操作中取样,常见于消化道病变

04 细胞学检查:警惕微小信号

细胞学检查有点像用显微镜“扫雷”。病变早期,细胞结构会产生轻微改变,肉眼难以发现。这时候,分析脱落或取样来的细胞,就能抓住最细小的异常。例如,一位28岁的女性,每年都做宫颈涂片,某次出现细胞核形态轻度异常,进一步随访后恢复正常。这个过程说明,细胞学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而非恐慌。

常见细胞学检查类型
  • 宫颈涂片检查(巴氏涂片):发现宫颈病变信号
  • 痰液脱落细胞分析:筛查早期肺部肿瘤
  • 腹水、胸水细胞分析:辅助肺、胃等腔体疾病早诊

🔬 细胞学检查操作温和,往往无需麻醉,适合人群广。

05 分子病理学:走进基因“芯片”

随着医学进步,医生不再只看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分子层面正在成为新的主战场。分子病理学通过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甚至蛋白质表达水平,将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更深层原因逐渐揭开。不久前,一位35岁的男性被诊断为某种淋巴瘤,通过分子病理检查,医生发现了特定的基因改变,让他获得了针对性很强的靶向治疗。这种方法不仅让效果更好,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分子病理的主要用途
  •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指导靶向治疗
  • 药物敏感性预测:根据基因特征选择药物
  • 家族遗传病筛查:寻找致病基因

医学界认为,分子病理是推进“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越来越多的癌症诊治已开始常规应用 (Camidge, D.R. et al., 2019)

06 为什么会发生疾病?风险分析

导致疾病的原因复杂,既有外部环境,也有自身因素。下面简单梳理下让细胞“变坏”背后的几个常见原因: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癌症史,某些基因容易出现突变,比如BRCA基因与乳腺癌风险升高有强相关。
  •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研究,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出10倍以上 (Hecht, S.S., 2012)
  • 感染因素:例如幽门螺杆菌(一种胃部细菌)与胃癌、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已被证实。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二手烟、致癌化学物质(如石棉)等,会增加细胞发生异常的可能。
  • 年龄增长:其实年纪越大,细胞复制错误的几率会上升,癌症和多种慢性病风险自然也就更高 (Siegel, R.L. et al., 2023)
📊 数据说话:流行病数据提示,早期发现并干预可使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提升至少20%(Siegel RL et al, 2023)。

07 预防和健康建议

与其担心,不如注重平时的保养。其实,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细微改变,能带来不小的好处。下面这些建议,简单易做,对健康有积极意义。

  • 新鲜蔬菜水果 + 提升免疫力与抗氧化 + 每天变换品种,绿叶菜、柑橘类、蓝莓交替食用
  • 高膳食纤维食物 + 改善肠道环境、减少肿瘤风险 + 燕麦、玉米、杂粮做早餐,替换精制食品
  • 优质蛋白 + 修复与新生细胞 + 鱼、豆制品、蛋类搭配,根据自身体质调整份量
  • 规律锻炼 + 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力 + 每周3~5次快走、游泳或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
  • 定期筛查
    • 40岁以后建议定期体检,女性可每2~3年完成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 有家族高风险因素人群,根据医生指导增加相关病理项目
💡 要点提醒:感觉体力突然下降、吃饭没胃口或有持久不明原因疼痛时,别自我诊断,可以及时找医生聊聊。大型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病理科都比较权威,就医时记得带好门诊资料。
预防行为 推荐频率
吃新鲜蔬果 每天多样化
有氧运动 一周3~5次
定期筛查 根据年龄和风险个性化安排

08 人工智能助力病理科:未来展望

其实,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病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迎来新飞跃。机器学习算法能快速辨认异常细胞,帮助小型医疗机构获得更靠谱的诊断结果。近几年有多项国际研究表明,某些AI辅助分析在乳腺癌筛查中准确率可与经验丰富的专家媲美 (Campanella, G., et al., 2019)。这推动了医疗公平,也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关注疑难复杂病例。

🤖 当然,再先进的机器也只能“辅助”,最终的判断、解释和建议还是离不开病理医生的经验与责任心。

参考文献

  • Camidge, D.R., Krop, I.E.,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2019,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7): 625-636.
  • Hecht, S.S., Tobacco smoke carcinogens and lung cancer, 2012,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04(10): 745-758.
  •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 Campanella, G., Hanna, M.G., Geneslaw, L. et al., Clinical-grade computational pathology using weakly 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on whole slide images, 2019, Nature Medicine, 25: 1301-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