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重拾活动力:骨折术后关节僵硬的康复之路

  • 1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重拾活动力:骨折术后关节僵硬的康复之路封面图

重拾活动力:骨折术后关节僵硬的康复之路

活动受限的起点:骨折为何容易引起关节僵硬?

假如你身边有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刚刚经过胫骨骨折手术,恢复期间很少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只能卧床。这种场景下,家人常会感觉他的膝盖和脚踝关节变得“很紧”,弯伸都不如从前顺畅。有些患者说,刚拆石膏时活动一下都觉得有点“生疏”,需要用点劲才行。

其实,骨折和关节僵硬的关系很密切。特别是需要石膏或手术固定的患者,长时间“静止不动”会让关节软组织(比如肌腱、韧带)慢慢变得紧缩,关节面也可能因缺乏润滑而 “发涩”。像关节这一组“齿轮”,只要一段时间不转动,就会变得没那么灵活。

🔍
不光是老年人,年轻人骨折后也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关键是“静止”时间越长,僵硬程度越明显。

从轻微到严重:术后关节僵硬的常见表现

阶段 常见变化 实际感受
早期(1~2周) 偶尔觉得关节“发紧”,屈伸时有点不顺 像早上起床时筋骨有点僵,不过一动就慢慢变好
中期(3~6周) 活动关节出现持续不适,屈伸幅度减小 需要使劲弯曲或伸直,平时走路开始觉得有阻力
晚期(6周以上) 关节持续“发硬”,甚至完全无法弯曲/伸直 生活自理变难,剪脚趾甲、穿袜子等动作越来越费劲

有位28岁的男士因肱骨骨折,术后一直没有及时锻炼,半年后手肘只能勉强弯曲到90度。这类明显关节僵硬,会让工作和日常生活变得异常繁琐。

⚠️
如果你发现关节不能像以前一样大幅度活动,并且僵硬越来越明显,建议尽早寻求康复指导。

机制揭密:关节僵硬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 长时间固定:骨折后通常需要石膏、支架等固定。研究发现,4周以上不活动的关节最容易发生“软组织收缩”,也就是周围的筋膜、韧带逐渐变短、变硬(Lamb, K.M., et al., 2016)。
  • 炎症反应:手术和骨折会引起局部炎症,组织修复时产生的瘢痕(疤痕样组织)容易粘连关节,使原本灵活的结构变得“发紧”(Lieber, R.L. & Steinman, S., 2012)。
  • 年龄与基础病:年龄越大、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关节结构恢复能力较弱,僵硬风险更高。
💡
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严重的关节僵硬,但早期干预和适当锻炼的确能降低风险。
引用: Lamb, K.M., et al. (2016). Joint Immobilization and Soft-Tissue Contractur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34(8), 1300–1308.
引用: Lieber, R.L., & Steinman, S. (2012). Muscle contractures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fter orthopedic injury. Physical Therapy, 92(7), 937–941.

缓解僵硬有方法: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1. 循序渐进:活动锻炼不需要一开始就追求“极限”,可以从轻微的摆动、被动活动做起,根据耐受情况逐步加大。
  2. 注意身体感受:适度酸胀属于正常,但如果锻炼时出现持续疼痛、肿胀,建议减小活动幅度或暂停。
  3. 规律复查:骨折愈合期需要定期拍片监测,每次调整锻炼方案前都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
📅
规律的康复计划可以像“闹钟”一样提醒患者按时锻炼,预防关节僵硬进一步加重。
时间段 训练类型 目标
骨折初愈(1~2周) 轻度被动活动 维持关节润滑、减缓软组织缩短
骨痂形成期(3~6周) 主动辅助活动 + 软组织牵拉 增加活动范围
后期巩固(6周以后) 耐力训练、肌力强化 恢复关节功能、增强日常自理能力

灵活恢复:常用的关节康复训练方法

  • 被动关节活动:医生或家属帮助患者缓慢掰动关节,主要适合早期患者。
  • 主动牵拉训练:患者自主做各方向弯曲、伸展,推荐逐日增加幅度。可以用坐姿小腿前摆、拇指触摸等简单动作。
  • 肌力恢复练习:用弹力带、沙袋或腿举为主的抗阻运动,有助于强化受伤肢体的力量。

例如,有位54岁的女性患者,在康复早期采用床上膝关节被动屈伸法,刚开始膝盖只能弯45度,一个月后基本能接近90度。这个例子显示,坚持合适训练能慢慢改善关节灵活性。

🛌
如果在家练习,最好让家人帮忙观察,发现姿势不对或关节异常红肿要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

避免误区:康复训练时常见的注意事项

  • 急于求成:以为越用力恢复越快,结果导致二次损伤。康复是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百米冲刺。
  • 忽略早期康复:石膏一拆就猛猛锻炼,有些患者反倒因为肌腱、关节还未恢复好导致剧痛或炎症加剧。
  • 错误姿势:不少人仿照网上视频随意锻炼,但其实每个人的骨折位置、恢复速度不同。比如肩关节僵硬者如果强行外展,可能损伤修复组织。
发现关节持续肿胀、发红、剧烈疼痛,请及时回医院检查。不要硬撑。
出现这些变化需就医:
关节剧痛
明显肿胀/变形
活动度一天比一天差
局部发热或发炎迹象

“动”起来更有效:心理支持与社会参与的力量

很多骨折患者在康复路上会经历情绪波动——觉得恢复太慢而焦虑,或者因为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感到沮丧。其实,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动力源”。据2020年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显示,适度参与社交、兴趣小组的患者康复动力和参与度明显更高(Smith et al., 2020)。

比如,有位63岁的女性患者,邀请朋友“线上打牌”,每次输赢都用不同肢体做简单活动,既锻炼身体,也分散了对关节僵硬的关注。这种方式能缓解压力,又增加信心,恢复路上不觉得孤单。

🌱
不妨找一些喜欢的活动(比如听音乐、画画、轻量家务),在趣味中增加康复动力。
引用: Smith, V., et al. (2020).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ost-trauma rehabilitati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42(21), 3069–3077.

主要参考文献(APA格式)

  • Lamb, K.M., et al. (2016). Joint Immobilization and Soft-Tissue Contractur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34(8), 1300–1308.
  • Lieber, R.L., & Steinman, S. (2012). Muscle contractures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fter orthopedic injury. Physical Therapy, 92(7), 937–941.
  • Smith, V., et al. (2020).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ost-trauma rehabilitati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42(21), 3069–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