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深入了解乳腺癌:症状、机制与预防

  • 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深入了解乳腺癌:症状、机制与预防封面图

深入了解乳腺癌:症状、机制与预防

01 什么是乳腺癌,以及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生活里,乳腺癌这个词总是不经意出现。有朋友体检时发现异常,也有人家族中有人得过,心里总会多一分担心。其实,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腺组织里的恶性肿瘤,大多出现在女性,但少数男性也会患病。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风险也在慢慢增加。

乳腺癌之所以“被大家提起”,一方面是它发病率很高,已成为影响全球女性健康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医学专家调查显示,全球每8-12位女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可能罹患乳腺癌(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1, CA Cancer J Clin 2021)。不过,现代医学发展很快,只要早点发现、科学治疗,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也能更安心地生活。

别忽视:不同阶段的乳腺癌症状差别很大,发现得越早,后续治疗选择就越多。

02 哪些信号提醒我们早点去检查?🔍

  • 1. 乳房摸到包块。有时候洗澡或者换衣服时会偶然发现乳房有个结节,像颗小豆子,大多没有疼痛,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不适。有些人觉得“没感觉不碍事”,其实正好相反,这是乳腺癌早期最常见的信号。
    有位49岁的女性朋友,在一次体检中无意发现了乳房包块,医院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正因为她及时就医,肿瘤得以及时治疗。
    注意:乳房摸到新出现的包块,无论有无疼痛,都建议尽快就医。
  • 2. 乳头异常分泌物。不是哺乳期的女性,乳头突然有液体分泌、特别是带血,应引起关注。常见的“生理性溢液”一般是透明或乳白色,如果颜色发深或夹杂血,建议马上做检查。
  • 3. 乳房形状或皮肤变化。平时乳房轮廓、皮肤都很熟悉。如果发现有“凹陷”、明显的不对称、皮肤出现“橘皮样”变化,或乳头回缩,不能当作小病处理。哪怕没有明显不适,也要提高警觉。
  • 4. 腋窝淋巴结肿大。腋窝下突然出现硬块或肿胀感,也可能和乳腺有关。虽然大部分肿块良性,但持续一两周不消退,应该主动让医生评估一下。

说起来,乳腺癌在“隐身”时几乎没有症状,所以身体的小变化值得我们多一份留意。

03 乳腺癌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人会好奇:“乳腺癌到底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没有哪一种原因是绝对的。不过,从医学角度,乳腺癌出现往往离不开这几方面:

  1. 遗传因素。有些乳腺癌与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相关。家里有妈妈或姐妹曾患乳腺癌的人,发病风险会明显升高,但并不是所有乳腺癌患者都有家族史。
    研究表明,BRCA1/2突变会让乳腺癌风险增加到普通人的3-7倍(Chen, S., Parmigiani, G., Meta-Analysis of BRCA1/2 Penetrance, J Clin Oncol 2007)。
  2. 激素影响。女性一生中雌激素刺激时间越长,风险可能略有增加(例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首次生产较晚)。这是因为雌激素可促进部分异常细胞生长、繁殖。
  3. 年龄增长。乳腺癌的风险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尤其在40岁后更明显。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大约80%的乳腺癌发生于50岁以上的女性(WHO, Breast Cancer, 2024)。
  4. 环境和生活方式。较少运动、摄入高热量饮食、肥胖,长期大量饮酒等,也会增加乳腺组织变异机会。高强度辐射暴露也属高风险。需要强调,这类风险不是一出现就生病,而是长期累积形成。
  5. 其他特殊因素。一些人因为既往患有乳腺良性疾病,或长期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用药),乳腺癌风险也略有升高。

其实,没有完全能“隔绝”乳腺癌的办法,但了解自己的风险,才好有针对性做预防。

04 乳腺癌怎么查?检查工具和配合要点 🩻

乳腺癌这种“隐身高手”,单靠手触往往难以发现早期问题,需要一点科学的“外援”助力。常用的检查工具包括:

  • 乳腺钼靶X光检查。这是目前筛查乳腺癌的基础工具,尤其适合40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钼靶影像能捕捉到微小病变或钙化灶。
    小建议:在月经结束后一周内做检查,体验感更舒适。
  • 乳腺超声。超声对年轻、乳腺致密的女性更友好,可以区分囊肿和实性肿块。无辐射,操作简单,便于反复观察。
  • 组织活检。如果检查发现可疑结节,医生会建议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检验。这个环节虽然让人紧张,但其实绝大多数检查很安全。
    活检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治疗方案分型,帮助判断需要手术还是药物治疗。
  • 辅助检查。包括磁共振(MRI)、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等,主要针对分型和转移情况。

别小看早筛查一年的效果!有数据显示,坚持筛查能将乳腺癌死亡率降低20%-40%(Nelson, H.D. et al., 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 JAMA 2016)。

05 乳腺癌的治疗选择有多少?如何个性化?🎯

现代乳腺癌治疗手段非常丰富,医学已经跳出“一刀切”的老路,更多考虑患者实际需求和肿瘤类型。主要手段有:

  1. 手术治疗。分为保乳手术和乳房全切除。早期患者经过综合评估,通常可选择保留乳房,兼顾肿瘤控制与美观。
  2. 化疗。针对不同类型乳腺癌,医生会推荐新辅助或辅助化疗(即手术前后用药)。三阴性乳腺癌(不表达常见激素受体),对化疗尤为敏感。
    前述49岁患者,在确诊后进行了5周期TC方案新辅助化疗,手术时肿瘤明显缩小,术后又用了一周期巩固。
  3. 放疗。手术后局部病变控制常需放疗辅助,能够降低同侧乳房肿瘤复发率。
  4. 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或特定靶点阳性的乳腺癌,长期服用内分泌药物或靶向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复发概率。
  5. 多学科综合管理。在治疗过程中,乳腺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心理科共同参与,为患者量身定制方案。比如年纪较大、伴有基础病的患者,更需关注生活质量。

不过,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副反应,如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下降、容易感染。遇到持续高热、严重体虚等要尽早反馈医护人员。

06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能有效降低乳腺癌风险?🌱

说起来,防病不只是医生的事,更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乳腺癌的发生虽有不少无法控制的因素,但一些日常选择,切实可以降低风险。

  • 🥦 多蔬菜水果: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对乳腺健康有好处。
    食用建议:每天至少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炒、凉拌都可以。
  • 🐟 深海鱼: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维持乳腺组织稳健。
    食用建议:每周安排2-3次不同种类鱼,比如三文鱼、丁香鱼、小黄鱼都不错。
  • 🥛 低脂乳制品:含有优质蛋白和钙,适量摄入有助于整体健康。
    食用建议:一日一杯牛奶,也可用低脂酸奶代替。
  • 🏃 规律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快走、跳舞、游泳),减少体脂,降低癌症风险。
  • 💧 体重管理:保持BMI在24以下,避免过度肥胖。
  • 🕒 定期检查:建议40岁后进行乳腺专科检查,根据医生建议每1-2年复查,早发现能早处理。
  • 💬 学会身体自检:每月月经结束后自检乳房,掌握自测技巧,能够及早觉察细微变化。

其实,只要把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融入日常,就能减少不少健康隐患。

07 如果发现自己有风险或症状,该怎么做?🤔

真正面对身体出现的小问题时,很多人心里都难免紧张:是不是真的要生大病?会不会是乳腺癌?或者只是普通的乳腺增生?

  1. 保持冷静。大部分自触发现的乳房包块其实是良性的,比如乳腺增生、囊肿、纤维腺瘤。早检查、别拖延,能让问题变得清楚、更容易处理。
  2. 找对专业科室。遇到乳房肿块、分泌物、皮肤变化等,建议挂乳腺外科或有资质的肿瘤专科门诊。小型社区卫生中心建议先行初筛,必要时前往大型医院进一步诊断。
  3. 主动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比如包块的大小、质地、有没有变化,出现时间等,能帮助医生判断下一步检查措施。
  4. 配合专业检查。包括超声、钼靶X光、甚至活检,都是帮助判断性质的必要环节。
  5. 治疗后持续关注身体变化。乳腺癌虽然可怕,但只要配合科学治疗,日常生活大多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稳定。

如果家中长辈有乳腺癌病史,不妨提前和医生沟通基因检测事宜。不断学习自我观察和预防知识,对身体更有自信。

文献参考

  • Chen, S., & Parmigiani, G. (2007). Meta-Analysis of BRCA1 and BRCA2 Penetranc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5(11), 1329–1333. https://doi.org/10.1200/JCO.2006.09.1066
  • Nelson, H. D., et al. (2016). 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JAMA, 314(15), 1615–1634.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5.13183
  • Sung, H.,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