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心脑相连: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及其早期信号

  • 5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心脑相连: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及其早期信号封面图

心脑相连: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

01 变化往往悄悄出现

其实,很多人在面对大脑健康问题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比如有人在看电视时突然感觉脑子有点“短路”,不过休息几分钟就恢复了。像这样的经历,也许会被当作疲劳或者年纪大了,容易忽略。
现实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信号就像调低音量的警告,仅仅是轻微、偶尔的异常,比如短暂的手脚发麻、头晕眼花,但并不剧烈。尤其在高压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很难联想到这是大脑“缺血”在悄然发生。
小提示: 如果最近总觉得一侧手臂偶尔发软,或说话偶有含糊,不妨认真留意,多和医生聊聊。

02 明显信号,需要即刻重视

当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时,信号就会变得明显起来。比如,一位68岁男性患者在散步时,突然说不清话,右手和右腿变得僵硬、使不上力。这样的“失控感”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甚至更久,远不是简单的疲劳。
一些常见的表现:

  • 突然面部表情不对称,嘴角歪向一边
  • 一侧手脚持续无力,活动受限
  • 讲话含糊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
  • 视线突然变得模糊或看不清东西

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存在,尤其是首次出现,一定要马上去医院检查,不要耽误。每分钟都很重要。

03 动脉栓塞和狭窄:堵在哪里,害处各有不同

缺血性脑卒中大致分为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两种类型。简单来说,动脉栓塞就像马路上突然有异物堵住了交通,血流被急速中断。动脉狭窄更像管道慢慢积垢,流量变小但不完全阻断,两者对大脑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
动脉栓塞: 常见于心脏疾病患者,血栓游走进入脑血管,突然“封死”某段血流。这种类型的发作往往来得很快,症状一览无遗。
动脉狭窄: 多见于血管壁逐渐变厚、变硬的人(如高龄者、长期高血压者)。由于血管变窄,大脑某区域长期供血不足,慢慢累积损害。
简单对比:

类型 表现 发病速度
动脉栓塞 突发症状,影响剧烈 极快
动脉狭窄 缓慢进展,初期不明显 慢性或亚急性
别忽视:不同类型的血管受损方式,决定了预后的难易程度,越早识别对改善结局越有帮助。

04 危险因子盘点:为什么容易中招?

很多人以为只有年纪大才会遇到脑卒中,其实不是。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乃至家族史,都会大大增加发病风险[1]
分析来看,这些危险因素会让动脉血管“变脆”“变窄”,一旦血液携带的氧气和营养无法顺利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就会受损。长期下来,小问题累积,最终可能引发大问题。

🔍 研究数据:有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是正常血压者的4倍左右[2]
👨‍👩‍👧‍👦 家族倾向:父母曾有脑卒中,也会让子女风险提升。
🧂 饮食不合理:高盐高脂饮食,会促使血管病变,需小心。

提醒:这些风险背后的隐患,大多数时候是“无声”的变化,需要主动检查才能发现。

05 影像检查极为关键:怎么确诊?

当出现持续性症状时,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医生常用的确诊手段主要有两种:CT(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
CT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MRI则更敏感,便于发现早期缺血损害。除此之外,还会进行神经系统相关体检、部分血液化验等。
现实案例:在北京一所三甲医院收治过一位72岁女性患者,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安排颅脑CT,明确了缺血性卒中,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

🚑 到院就诊后,最好能第一时间做头颅影像检查,以免延误治疗黄金期。

06 积极调整:科学防治真的有效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核心的是及时干预。溶栓药物治疗、抗凝药物和康复训练等医疗措施,能帮助受损神经细胞部分恢复功能。
不过说起来,平时主动调养,效果远不止治病时“临时抱佛脚”。

  • 全谷杂粮如燕麦、荞麦——有助于血管弹性,建议每天都搭配主食
  • 新鲜蔬菜和豆制品——富含抗氧化剂,保护血管细胞,每餐建议配有绿色蔬菜
  • 深海鱼(如三文鱼、小黄鱼)——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对心脑有好处,每周2次较合适
🏥 日常建议表
预防措施 适用建议
每年体检 40岁以上建议每年检测血压、血脂
动起来 保持适当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不少于150分钟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帮身体自我修复
保持心理愉快 压力大时合理放松心情,和朋友多交流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规律、平衡的生活方式。有家人曾患脑血管病的人更要主动监测健康。
一旦遇到持续性手脚无力、嘴歪等信号,别等观望,立刻就医才是明智选择。小麻烦拖成大问题,通常只差一个“早”字。

参考文献

  1. O’Donnell, M. J., et al. (2016). 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388(10046), 761-77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506-2
  2. Lawes, C. M. M., et al. (2008).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 Stroke, 39(7), 2180-2182.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07.497024
  3. Feigin, V. L., et al. (2014).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Circulation Research, 120(3), 439–448.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6.3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