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溃疡性结肠炎:了解症状与治疗策略,重拾健康生活

  • 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溃疡性结肠炎:了解症状与治疗策略,重拾健康生活封面图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走出治疗困境?

01. 生活中的小变化:溃疡性结肠炎是什么?

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腹泻或肚子不舒服,但如果你发现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就要引起重视了。其实,溃疡性结肠炎经常表现为一种慢性的肠道炎症,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这种病有点像不速之客,总是悄悄来临,让人莫名其妙地反复拉肚子、腹胀、甚至担心出门。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总体来说是免疫系统和肠道“沟通不畅”引起的问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并不是罕见病,亚洲发病率逐年上升 [1]。简单来说,如果肠道黏膜长期发炎,对生活质量影响会慢慢变大。

02. 警示信号:哪些症状最容易被忽视?

  • 腹泻反复:可能一天几次,有时感觉肚子总不太舒服,但症状不太明显。
  • 偶有肚子疼:多为胀痛,变化不大,经常是在饭后或压力大时出现。
  • 轻微乏力:总觉得没精神,很容易困,但不一定联想到肠道疾病。

某位34岁的女性上班族,总觉得近半年自己排便次数增多,有时候还便意频繁,早上特别明显。她一开始只当自己饮食作息不规律,没想过是慢性炎症性肠病。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有时候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其实可能暗藏隐患。

Tips 💡
  • 如果腹泻持续两周以上,并且带有轻度不适,建议及早关注。
  • 早期症状往往比较轻微,别太大意。

03. 明显症状出现时如何判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到了后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会更明显,也更容易被发现:

症状 表现 日常影响
便血 排便时有鲜红血液,或大便偏稀带血 让人紧张,有时候甚至出现贫血
腹痛持续加重 疼痛变得持续,影响正常生活 经常要中断手头的工作,影响情绪
体重下降 短时间内明显变瘦,伴有体力下降 可能被误认为减肥成功,实际上是肠道吸收出了问题
严重疲劳 精神一直低迷,休息也难以缓解 影响日常活动,兴趣减少
小贴士🩺
  • 若出现上述持续症状,最好尽快就医,接受专业检查。

检查推荐:溃疡性结肠炎的确诊通常需要肠镜检查(结肠镜)和取肠道黏膜活检,再结合血常规等辅助检查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2]

检查过程可能会让人不安,但现在的医疗手段已经比较成熟,风险总体可控。

04. 致病机制和高危因素有哪些?

单纯靠主观感觉还不够,我们需要了解产生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本原因。医学界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 遗传倾向: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病。数据显示,一级亲属中有炎症性肠病史者风险增加两到三倍([3])。
  • 环境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压力大、缺乏运动会增加患病概率。特别是高脂肪饮食和加工食品摄入过多,与肠道炎症相关。
  • 免疫系统误判:部分患者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把正常肠道细胞当成"入侵者"攻击,最终造成黏膜损伤和慢性发炎。
  • 年龄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15-35岁的年轻人,儿童和中老年人也有发病,不过比例略低。
要留心
  • 说起来,不少人觉得饮食和压力无关紧要,但肠道健康往往很受这些因素影响。
  • 有家族病史、年轻人、城市白领等人群需要更加关注本病。

05. 药物治疗的常用方案

说到治疗,药物是多数人在确诊后首先需要面对的方案。目的是减轻炎症、缓解症状并防止复发。具体分为下面几类:

  • 5-氨基水杨酸(5-ASA)类:这类药物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药物,适合轻中度病例,能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减少炎症反应。
  •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中重度或急性加重时,短期使用有助于快速缓解,但不能长期依赖。
  • 免疫抑制剂:比如硫唑嘌呤和环孢素,适合对5-ASA效果不佳的患者,能调节免疫系统,不过起效慢,需要医生长期监控。
  • 生物制剂:针对特定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有效控制重度炎症反应,是严重病情的新选择。

有位45岁的男性患者,起初只用基础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后调整为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联合使用,后来症状明显缓解。这个例子说明,药物选择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评估。

别忽视
  • 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用,不能私自停药或减量。

06. 营养和生活方式调整:这些小改变有用!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进,对稳定病情、提升生活质量尤其重要。以下建议都可以尝试:

燕麦片
富含可溶性纤维,温和肠道,搭配牛奶或温水冲泡。适合肠道敏感时作为主食。
熟软根茎蔬菜
如胡萝卜、南瓜,蒸熟后口感绵软,容易消化,能作为健康配菜。
低脂优质蛋白
瘦肉、鱼、鸡蛋能作为主要蛋白来源,尤其适合活动期或恢复期。
多喝温水
避免冰饮,分次适量饮用,帮助肠道保持良好代谢。

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慢走、轻瑜伽)能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压力管理也同样必要,比如通过深呼吸、冥想来减轻焦虑。如果症状突然加重,出现便血、腹痛加重或不能进食,需要及时就医,避免拖延。

小建议🌱
  • 饮食以易消化、少刺激为主;食物温度保持适中
  • 根据身体情况调整运动强度,不宜太剧烈
  • 有需要时可以寻求营养师或心理医生支持

07. 何时需要考虑手术?

虽说大部分患者通过合理用药和调整生活方式能控制病情,但也有少部分人会遇到药物无效或并发症严重的局面。这时候,手术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选择。

  • 典型指征:长期药物无效、肠道大出血、穿孔或癌变等风险。
  • 手术方式:主要以切除部分或全部结肠为主,根据具体病情定方案。

一名52岁的男性,因反复严重便血、贫血,药物调整后效果有限,后经医院多学科讨论,做了结肠切除手术并重建了肠道通路,术后恢复良好。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及时与医生沟通、权衡利弊,有时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提醒
  • 手术不是失败,而是病情控制的新起点。
  • 术后仍需长期复诊,关注营养和排便习惯。

08. 总结和实用建议:走出困境,看见希望

溃疡性结肠炎并非不可控,只要及时识别症状、积极配合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患者都能重拾自信。改变不一定难,关键在于每天多关心自己一点。

❤️ 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多和专业医生沟通,争取让管理疾病变成习惯,而不是负担。

行动小贴士
  • 有症状别硬扛,及时体检
  • 科学治疗,生活方式同步调整
  • 共情支持,家人朋友是你的坚强后盾

主要参考文献

  1. Ungaro, R., Mehandru, S., Allen, P.B., Peyrin-Biroulet, L., & Colombel, J.F. (2017). Ulcerative colitis. The Lancet, 389(10080), 1756-1770.
  2. Ordas, I., Eckmann, L., Talamini, M., Baumgart, D.C., & Sandborn, W.J. (2012). Ulcerative colitis. The Lancet, 380(9853), 1606-1619.
  3. Xavier, R.J., & Podolsky, D.K. (2007). Unravelling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ature, 448(7152), 42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