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出: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与表现
01 青少年为何容易受到抑郁症影响?
其实不止一次有家长问到:“本来孩子挺开朗,最近突然变得闷闷不乐,是不是青春期?”
这类变化并不少见。青春期正是情绪和心理成长的大变动期。压力在成长的路上和他们并行,包括学业、同伴关系、家庭环境等,都可能为抑郁埋下伏笔。
研究发现,大约10-20%的青少年有过明显抑郁症状(Thapar, A. et al., 2012)。
小提醒: 青少年的大脑仍在发育,情绪控制能力处于“训练期”,身边环境容易影响心情波动。
02 情绪低落只是青春期叛逆吗?主要抑郁症状你看出来了吗
轻微/偶尔 | 持续/严重 |
---|---|
|
|
别忽视:情绪偶尔波动可以理解,但“低气压”状态持续,就值得警惕。
有位15岁的男孩,最近每次晚饭都说没胃口,学习也提不起精神,之前热爱的篮球赛也权当没兴趣。这其实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很容易被误解为“青春期变懒”。
03 行为改变:平常到异常的转变
有些青少年起初只是变得安静,慢慢发展到以下3类常见的异常行为:
- 1. 社交退缩:本来喜欢同学聚会的人,开始经常找借口不去,甚至长时间独处。
- 2. 学习成绩突然下滑:有位17岁的女生,原来是班里的优等生,一学期后成绩跌落到中下,老师和家长都感到意外。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是持续的抑郁情绪影响了她的学习表现。
- 3. 兴趣丧失且持续消极:以往感兴趣的游戏、运动、爱好统统抛到脑后,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还经常抱怨“什么都没意思”。
要留心:这种行为的变化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心理健康发出的信号。
04 身体会说话:心病也会“长”在身体上
不少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不开心”。其实,抑郁也常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具体来说,青少年抑郁最常见的几种生理信号有:
- 睡眠问题(如失眠、总觉得睡不够):常见于14岁男生,晚上辗转反侧,白天头昏脑涨。
- 食欲改变:饮食突然增加或减少,比如平时饭量正常,最近却说“吃啥都没味儿”。
- 身体不适:出现莫名其妙的头疼、胃痛、疲劳,即使查体没有明显疾病。
这说明:身心是联动的。有时候身体的不适,其实是情绪在“报警”。
05 自我评估小工具:快速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
当感到情绪不对劲时,不妨借助下方自测小表格,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近期状况描述 | 出现频率 |
---|---|
情绪低落/烦躁无力 | |
兴趣减少/做事提不起劲 | |
睡眠(难以入睡/早醒/总是困) | |
自我否定/觉得“没用” |
小提示:如果有两项以上在半数时间或更长时间里出现,建议及早咨询专业人士。
06 风险和成因:并非简单情绪波动
为什么同样的压力,有些孩子被击垮,有些则相对坚强?简单来说,风险来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生物遗传因素:有抑郁史的家庭,青少年发病风险明显升高(Levinson, D. F., 2006)。
- 环境和社会因素:比如父母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校园欺凌,都不是小问题,有统计显示,遭受长期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抑郁风险是未遭受者的2-3倍(Copeland, W. E. et al., 2013)。
- 个体性格特征:敏感、内向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陷入情绪漩涡。
别忽视:不是孩子“不争气”或“玻璃心”,有时真的是多重因素叠加所致。
07 如何防护与干预?实用建议来了
既然青少年容易受到抑郁的影响,科学的照护和帮助就显得格外重要。以下是预防与干预的具体建议,无需特别复杂的“仪式感”,但每天都可以做到:
- 均衡饮食 🍎: 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核桃),支持脑部健康,有助于情绪稳定。
- 规律作息 🛌: 建议每天在固定时间起床和睡觉,保证充足睡眠(一般青少年需8-10小时)。
- 适当运动 🏸: 有证据支持,适度有氧运动有利于改善心情(Teychenne, M., Ball, K., & Salmon, J., 2008)。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运动就有帮助。
- 情绪表达: 鼓励孩子用文字、画画或和信任的人聊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烦恼和情绪。
- 专业支持: 如果上述措施仍难改善情绪,要及时联系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医院心理门诊更适合需要药物或系统干预的情况。
行动建议:
- 建议家长和老师,平时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模式。“关爱”的行动,不是“问责”。
- 青少年自己如果觉得压抑,又无法向家人倾诉,也可以尝试联系校内心理老师。
参考文献
- Thapar, A., Collishaw, S., Pine, D. S., & Thapar, A. K. (2012).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The Lancet, 379(9820), 1056–1067. Link
- Levinson, D. F. (2006). The genetics of depression: A review. Biological Psychiatry, 60(2), 84–92. Link
- Copeland, W. E., Wolke, D., Angold, A., & Costello, E. J. (2013). Adult psychiatric outcomes of bullying and being bullied by pe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AMA Psychiatry, 70(4), 419-426. Link
- Teychenne, M., Ball, K., & Salmon, J. (2008). Physical activity and likelihood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A review. Preventive Medicine, 46(5), 397–411. Link
本指南内容参考了多项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信息更新至2024年6月,供家长、学生、教育从业者和大众了解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