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摇篮中的烦恼:新生儿肠绞痛及缓解方法全攻略

  • 4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摇篮中的烦恼:新生儿肠绞痛及缓解方法全攻略封面图

摇篮中的烦恼:新生儿肠绞痛及缓解方法全攻略

很多新手爸妈都曾遇到这样的时候:夜深人静,宝宝突然大声哭闹,怎哄也不止,看上去好像肚子在闹小脾气。家里长辈一面急,一面找各种偏方,爸妈在一旁手足无措。不禁让人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很可能就是新生儿肠绞痛发作的典型时刻。对小宝宝来说,这种“腹部小风暴”虽难缠,却并不罕见。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让无数家庭夜不能寐的小问题,以及如何让它变得不那么可怕。

01 新生儿肠绞痛到底是什么?

新生儿肠绞痛,指的是3个月以内宝宝,平日吃喝都正常,却无明显原因出现突然哭闹、烦躁的情况。哭闹多发生在傍晚,持续超过3小时,且每周重复多天。整个发作过程,宝宝常常脸涨红,拳头紧握,看上去格外痛苦。有点像“肚子里的小鼓点,不断敲打宝宝的舒适感”。

有统计显示,大约每5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会出现肠绞痛(Lucassen et al., 2001)。虽然发作起来让爸妈焦虑,但这种情况往往会随着时间自然好转。

🎈 宝宝哭闹时,先观察全身情况,排除基础护理问题(如饿了、尿布湿等),再考虑是不是肠绞痛。

02 肠绞痛的那些警示信号

肠绞痛的表现,说简单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项:

症状类型 具体描述 生活举例
时间特征 哭闹多发生在傍晚,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3小时/天。 一位2个月大的宝宝平时中午很安静,黄昏时却哭闹不止。
腹部变化 摸起来有点胀气,偶尔伴随频繁放屁。 有妈妈发现,每次宝宝哭闹时小肚子都紧绷绷。
表情动作 宝宝常常拳头握紧,脸色发红或皱眉。 某位家长回忆,宝宝抱起来还总往腿上蹬。
🔎 持续性、没有明显原因的哭闹才考虑肠绞痛,如果只是间断小哭,多数无需担心。

03 背后隐秘的“原因”

为啥看上去健康的宝宝偏偏会出现肠绞痛?医学界目前认为,这本质上属于发育过程中的暂时“小插曲”。主要有几种常见成因:

  • 肠道尚未成熟:新生儿的肠道像一座刚刚运营的小工厂(比喻1),神经调节、消化酶分泌都还在“学习阶段”,容易出现功能紊乱。
  • 肠道气体积聚:吃奶时吞咽过多空气,缺乏自主排气习惯,肚子里气体“徘徊不去”,产生不适。
  • 可能的食物敏感:研究发现,部分宝宝对母乳中某些蛋白或配方奶成分较为敏感,导致肠道反应过激(Hill et al., 2005)。

需要小心的是,虽然肠绞痛不属于严重疾病,但长时间哭闹会让宝宝体力耗损,也容易让照护者身心俱疲。

📚 数据支持:儿童肠绞痛的发生率约为10%-20%(Lucassen et al., 2001)

04 实用缓解方法,一步到位

肠绞痛虽然烦人,但有一些家长能在家尝试的方法,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1. 调整喂养姿势:奶瓶斜置,宝宝保持半卧位,减少吞气。母乳喂养时,注意宝宝嘴唇包住乳晕。
  2. 轻拍后背:喂奶后帮宝宝拍嗝,有利于排出胃内多余空气。
  3. 温热敷肚:取一块温毛巾敷在宝宝肚子上,不仅能缓解胀气,还有助于放松肠道肌肉。
  4. 适当安抚:轻柔地抱着走动或用安抚奶嘴,有利于安稳宝宝情绪。
  5. 尝试弯腿运动:让宝宝仰卧,双腿轻轻屈曲做蹬踏动作,帮助气体排出。
🧩 每个宝宝敏感度不同,可以逐项尝试,看哪种方法对你家宝宝最有效。

05 哪些表现让你必须求助医生?

通常肠绞痛并不危险,但如果出现下列表现,就建议尽快带宝宝就医:

  • 宝宝哭闹超过3个月还未缓解。
  • 伴随发热、腹泻、呕吐或体重增长异常。
  • 哭闹异常剧烈,且无法用安抚手段缓解。
  • 有发绀(口唇发紫)、嗜睡不醒等特殊症状。
🚩 有位1个月大男婴,持续发热、吐奶且体重下降,后查出肠道感染。这个例子说明:发现明显异常,不宜等,应及时就医。
什么情况要去医院?家庭可尝试处理的吗?
高热/体重减轻/持续呕吐 温和哭闹、偶尔腹胀/轻微吐奶

06 育儿路上:爸妈的焦虑也需要被看见

经历宝宝肠绞痛时,不少家长都有过无助、自责。其实,这种“心焦与自我怀疑”很常见。有时宝宝的哭声即使不大,持续几个小时也会让照护人身心俱疲。研究也发现,父母心理压力与婴儿肠绞痛密切相关(Landgren et al., 2012)。

如果觉得精力被耗尽,可以请家人协助,适当休息。简单的自我疏导、互相交流,也能让焦虑缓解。育儿交流群、医院设立的新生儿门诊咨询,都能成为家长宣泄压力的窗口。

💡 如果想找专业人员聊聊,心理健康门诊也可以选择。

07 小结:新生儿肠绞痛,缓解是关键

新生儿肠绞痛虽然让人焦虑,但大多属于发育中的“过客”。早发现、科学照护和及时就医,可以让宝宝更舒适,也让家庭少些焦虑。必要时别憋着,有问题就多和专业医生聊聊,互相支持总比独自煎熬更有用。

🌱 行动建议:识别症状、科学缓解、关注家长心理。不必过度担心,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

主要参考文献(APA 格式)

  • Hill, D. J., Roy, N., Heine, R. G., Hosking, C. S., Francis, D. E., Brown, J., ... & Hosking, C. S. (2005). Effect of a low-allergen maternal diet on colic among breastfed infa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 116(5), e709-e715.
  • Lucassen, P. L., Assendelft, W. J., Gubbels, J. W., van Eijk, J. T., van Geldrop, W. J., & Knuistingh Neven, A. (2001).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s for infantile colic: Systematic review. BMJ, 323(7310), 1563-1566.
  • Landgren, K., Hallström, I., & Lindberg, T. (2012). Parents’ experience of living with a baby with infantile colic–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26(2), 31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