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微创介入消融:肺癌治疗的新希望

  • 1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微创介入消融:肺癌治疗的新希望封面图

微创介入消融:肺癌治疗的新希望

01 你知道肺癌到底是什么吗?🫁

其实肺癌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遥远。家里有人咳嗽久治不愈、呼吸总觉得不顺畅,总会让人不由想起这个词——肺癌。肺癌,从名字上看,就是发生在肺部的恶性肿瘤,其异常细胞异常增殖,可能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

类型 简介
非小细胞肺癌 大约占病例的85%,进展较慢
小细胞肺癌 约占15%,恶性程度高,发展快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2020》(Sung et al., 2021),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中国的发病率也一直保持在高位。

  • 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潜伏的高手”。
  • 一旦有症状,多为进展期。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防不胜防才是最大的困扰。

02 微创介入消融是什么?和手术有啥区别

说到 微创介入消融,有人可能觉得陌生:这和传统开刀相比,会不会不靠谱?其实它就是用细小“工具”精准杀伤肿瘤,而不是大动干戈地“开膛破肚”。

🧑‍⚕️微创介入消融(Minimally Invasive Ablation)是指通过穿刺针或探头,在影像引导下将消融能量(如热、冷、射频等)直接作用到肿瘤部位,破坏异常细胞。

项目 传统手术 微创介入消融
切口大小 通常需开胸 皮肤小孔/穿刺
恢复速度 一到三周 几天到一周
适用人群 体质较好,能耐受麻醉 年长、基础病多,麻醉风险高者
💡 简单来说,消融就是局部“定点清除”,对于很多高龄或合并疾病的患者来说,意义非凡。

03 微创消融怎么把肿瘤细胞“清掉”?

其实微创消融就像给肿瘤局部来一记“重拳”。它不是切下一块,而是直接用不同能量杀死肿瘤细胞。

  • 射频消融(RFA):通过穿刺针释放高频电流,产生热量,把肿瘤细胞煮到“蛋白变性”。
  • 微波消融(MWA):微波让水分子快速摆动产生热能,几分钟内达到HIGH温,杀灭病变部位。
  • 冷冻消融(Cryoablation):反其道而行,用极低温制造局部“霜冻”,异常细胞内外都结冰,细胞失活。

2019年一项临床研究发现,消融方式对早期并小体积的肺部肿瘤效果突出(de Baère et al., 2019)。

🔬 这些方法,都可以精准打击局部“坏细胞”,同时对正常组织伤害很小。

04 谁适合做微创介入消融?

并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适合微创消融。通常以下几类人更有可能受益:

  1. 早期肺癌无法手术者: 比如70岁的王阿姨,发现了1.5cm早期肺部结节,但因有心脏病不能耐受大手术,医生推荐了射频消融。
  2. 多发或复发性小肿瘤: 如术后又出现新结节,不适合再接受一次大手术,消融可作为辅助手段。
  3. 体质较弱/合并多种慢性病者: 年纪偏大或基础病多,怕手术麻醉风险,微创方式创伤小,恢复快。
  4. 需要姑息治疗或症状缓解者: 如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者,消融能帮助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提醒: 具体是否适合,建议到大型三甲医院肺部/肿瘤专科详细评估。
特点 适用人群
肿瘤直径≤3cm 首选微创消融
多病共存 对大手术有禁忌
复发/转移结节 辅助局部治疗

05 微创消融到底靠谱吗?优势与局限一览

简单来讲,微创消融为某些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新选择。不过,任何治疗都不是万能的。

优势 局限性或风险
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不能彻底解决所有肿瘤
住院时间短,风险低 体积大/位置复杂的肿瘤难以消融完全
不伤及大量正常肺组织 有气胸、出血、感染的风险
🎯 专家提醒: 消融不是完美选项,尤其是肿瘤边界模糊、紧贴重要器官时,效果受限。出血、气胸(肺部漏气)、局部炎症等,是少见但可能出现的“小麻烦”。

一位68岁的张先生,基础心脏不好,只能选择消融,消融后几天就能下床活动,但医生全程动态监护,防止并发症。

06 展望未来:微创消融的进步和希望

过去十年里,肺癌的治疗方式飞速进步。微创消融尤其受关注,用一句比喻来说,如同给肺癌患者多了一把“精密钥匙”。

  • 设备不断升级,消融更精准、更安全。
  • 结合人工智能影像导航,医生定位肿瘤的能力增强。
  • 冷冻、激光等新型消融方式,让特殊部位的病灶也能被“锁定”。
  • 多学科协作(MDT),个体化治疗效果更好。

未来几年,微创技术在肺癌早筛和复杂病例管理上的应用会更广泛。尤其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为无法手术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消融不是唯一选择,但科学发展让肺癌不再只有“开刀”这一条路。主动咨询专业医生,是做出合适选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2. de Baère, T., Ahrar, K., & Tuncali, K. (2019). Ablation Techniques for Pulmonary Tumors: State-of-the-Art Review. Journal of Thoracic Imaging, 34(5), 329-338. https://doi.org/10.1097/RTI.0000000000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