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越早了解,越早帮助
01. 早期信号,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其实,很多家长第一次留意到孩子的“异常”,是从生活中一些小插曲开始的。有的孩子做作业时容易走神,哪怕只是几分钟的小任务,也总是盯不住。比如说,7岁的晨晨(化名)在家写作业,时不时盯着窗外的小鸟发呆,拿起书包的动作总要拖拉很久,常常让父母头疼。
这些细小“马虎大意”有时更像是性格粗枝大叶或者“静不下心”,但如果长时间、频繁出现,很难专注于一件事,即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也不能持续安静,那就要格外关注了。
- 偶尔分心和注意力短暂不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表现,但持续出现,就不只是“贪玩”那么简单了。
02. 明显表现:真的不是“孩子贪玩”
课堂上容易分神,日常对话时常答非所问,完成作业总在拖拉。比如9岁男生小浩,在学钢琴时,每隔几分钟就会摸鱼或者走神,记不住老师刚刚讲的内容。
有些孩子仿佛身体装了弹簧,下课时间跑上跑下、搬小板凳都是动动手;即使在安静场合,不自觉地抖腿,或者用手不停敲桌子。
在游戏或课堂发言时总是抢先一步,插话打断别人,有的还会因为小事大发脾气。就像10岁的玲玲,排队时总是不愿意等,总想第一个冲出去。
- 这些表现不是偶然一两次,而是持续性、在多个场景下都能看见。
03. 病因分析:为何多动症“找上门”?
多动症并不是单纯“教育没跟上”或“天生淘气”,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基因:研究发现,有多动症家族史的孩子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如果父母小时候有类似表现,下一代的发生概率会高于常人(Faraone et al., 2005)。
2. 脑部发育:大脑的某些区域(如前额叶)与注意力和控制相关。医学影像显示,多动症孩子相关区域发育可能比同龄孩子稍慢(Shaw et al., 2007)。
3. 环境影响:孕期吸烟、早产、出生体重过低、早年严重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增加多动症的概率(Nigg, 2012)。
4. 生活压力:在成长环境中长期受压抑或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大脑功能,但这一因素单独发生的风险相对较小。
风险因素 | 相关影响 |
---|---|
家族有多动症病史 | 发病风险提升2-8倍 |
孕期烟酒暴露 | 可能影响神经发育 |
早产/低体重 | 相关研究显示发病风险增高 |
04. 如何科学地诊断?
儿童多动症的诊断过程并不等同于简单的“症状自查”,需要专业医生按照规则多角度评估。
临床观察与交流:医生会通过与孩子、家长、老师的深入交流,了解学校、家庭里孩子的具体表现。
使用标准评估工具:常规会用特制问卷、注意力测试、行为评估表等作为辅助参考。只有在多个场所(比如学校和家庭)都有症状,且持续6个月以上,才考虑诊断。
医学排查:部分情况下需要医生排除其他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比如癫痫、智力障碍等,但不会作为常规每次都做的项目。
05. 诊断标准简介:有据可查
全球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精神医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按照这个标准,儿童多动症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主要标准 | 阐释 |
---|---|
持续性症状 | 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且高于同龄儿童 |
症状范围广 | 不仅限于一个场合,例如家庭和学校 |
功能受损 | 影响学业、人际交往或家庭生活 |
多动症症状主要分三种类型: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两者兼有)。
诊断时需结合孩子的年龄、发育水平、具体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不符合完整标准的孩子,也可能需要个别化关注或临时干预。
06. 常见误区解析:别让偏见影响孩子
- 把“调皮捣蛋”当多动症: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活泼好动,只要能听指令、控制情绪、专注玩感兴趣的事,就不用紧张。
- 认为“长大就会好”:虽然有部分症状会随着发育缓解,但超过1/2的多动症患者,成年后仍可能有专注及自控方面的困扰(Biederman et al., 2010)。
- 药物有副作用,能不用就不用:目前国际主流推荐的药物都极为安全,并且会根据孩子状况灵活调整,家长无需过度担忧。
07. 支持和帮助,从家庭到专业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多动症孩子十分重要。下面是几种行之有效的帮助方式,家长们可以参考尝试:
具体措施 | 简单做法 |
---|---|
制定规律作息 | 每天固定学习、运动、休息时间,避免临时更改 |
行为奖励法 | 小目标分步完成即可给予表扬或奖励(比如积分兑换小游戏时间) |
专注训练 | 用拼图、棋类、记忆小游戏等,逐步提升注意力时长 |
正向沟通 | 用“你很努力”“我们一起加油”代替批评 |
- 有需要时及时求助专业心理师或儿科医生,必要时,使用医生建议的药物配合行为训练。
08. 饮食与运动,日常中“助攻”成长
饮食和运动,并不能单独“治疗”多动症,但有助于孩子身心成长。通过调整日常习惯,也能缓解部分困扰。
推荐食品/运动 | 具体功效 | 建议 |
---|---|---|
全麦谷物 | 稳定血糖,缓释能量 | 早餐可选燕麦、全麦面包,帮助延长专注时间 |
坚果类 | 含有有益大脑发育的脂肪酸 | 每日适量食用核桃、杏仁等(不过敏前提下) |
新鲜果蔬 | 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午餐或加餐时加入胡萝卜、橙子等 |
户外运动 | 消耗“过剩能量”,减轻烦躁 | 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球类游戏 |
09. 结语与行动建议
多动症其实是成长中偶遇的“小麻烦”,只要家长、老师及时关注、科学应对,孩子们完全有机会在阳光和支持下茁壮成长。如果觉得孩子有持续专注困难、冲动、过度活跃的现象,不妨从耐心倾听和正面陪伴开始,必要时寻求专业评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配合多角度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也能找回自信与力量。
10. 主要参考文献(APA格式)
- Faraone, S. V., Sergeant, J., Gillberg, C., & Biederman, J. (2005).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DHD: is it an American condition?. World Psychiatry, 4(2), 104–113.
- Shaw, P., et al. (2007).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lay in cortical matu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49), 19649–19654.
- Nigg, J. T. (2012). Future directions in ADHD etiologies research.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41(4), 524–533.
- Biederman, J., Petty, C. R., Evans, M., Small, J., & Faraone, S. V. (2010). How persistent is ADHD? A controlled 10-year follow-up study of boys with ADHD. Psychiatric Research, 177(3), 2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