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乳腺癌的认知、症状及治疗指南

  • 5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乳腺癌的认知、症状及治疗指南封面图

乳腺癌的认知、症状及治疗指南

🌱 01 乳腺癌是什么?

很多女性聊到体检,总会提一句:“乳腺要查查。”其实,乳腺癌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是一种源自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女性,但不是女性专属—约千分之一的患者是男性。和大部分癌症类似,乳腺癌起初很难被察觉,等发现时常常已经悄悄生长了一段时间。

说到底,乳腺癌就是乳腺里的某些细胞“失控生长”,它们像不速之客一样,不守规则,慢慢累积成肿块,甚至可能扩散到附近淋巴结或全身其他地方。早期及时发现,治愈和长期生存的希望会大大增加,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

简单来讲,乳腺癌并不是一种注定致命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早识别、早诊断、早处理。

🔍 02 乳腺癌的常见症状是哪些?

  • 1. 乳腺肿块: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信号。大多是无痛的、慢慢变大的硬块。摸起来界限不一定清楚,有些时候患者是洗澡时偶然摸到。不是所有肿块都是癌,但有异常建议尽快看医生。
  • 2. 皮肤凹陷或颜色改变: 有的朋友可能发现乳房皮肤像橘皮、凹陷,或者有红肿和增厚。这些改变往往提示病变已经较深,特别是像“橘皮肤”这种情况,提醒有病理性增厚。
  • 3. 乳头出现异常分泌物: 包括血性、黄色、清亮等液体突然从乳头溢出。假如不是泌乳期间,还伴随乳晕局部的湿疹、糜烂,就要关注。
  • 4. 乳头回缩、乳房形状变化: 乳头内陷、乳房轮廓变形,不要光以为是生活习惯导致,可能和癌症有关。
实际病例片段: 一位41岁的女性,曾因乳腺肿块就诊,手术后虽然一度病情好转,但后续又在胸壁皮肤出现明显的增厚与肿块,经病理确认肿瘤转移。这提醒我们,病变不断进展时症状可能加重,要持续随访监测。

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上述变化,尤其持续时间较长,一定不要拖延检查。及时就医能争取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很多人问“乳腺癌到底怎么来的”?其实,乳腺癌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里归纳几个主要方面——

  • 遗传风险: 如果家族有乳腺癌史,比如母亲或姐妹曾患病,风险会高于普通人。某些基因突变(如 BRCA1、BRCA2 等)会显著提高患病概率。这类患者有时会提前接受预防性手术或更频繁监测。
  • 激素环境: 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乳腺癌密切相关。例如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晚育、激素替代治疗等情况,都会延长雌激素暴露时间,进而增加风险。
  • 生活方式与环境影响: 超重/肥胖、缺乏运动,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饮酒也被证实与乳腺癌风险上升有关。既往曾接受过放射线照射的朋友也要关注乳腺健康。
  • 年龄因素: 年龄增长本身就是风险的累积。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40岁以后确诊,尤其关爱中老年女性尤为重要。

研究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水平正相关,但有近一半的患者并没有明显可查的危险因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即使没有家族史,也并不是“安全牌”,积极关注自己很重要。

🩺 04 乳腺癌的检查都查什么?

对于乳腺癌的确诊,需要专业的医学工具和检查方法。日常自查固然有用,但真正的筛查和诊断还得靠医院的专业手段。

  • 1. 乳腺超声: 常用于年轻女性,可以检测到乳腺内的结节、肿块、囊肿等异常结构。安全、无辐射、操作方便,是基础的影像学手段。
  • 2. 钼靶X线(乳腺钼靶): 对中老年女性或乳腺组织较密集的人尤为重要,能够发现较小的钙化点,有些早期病变B超不容易发现,钼靶检查效果更好。
  • 3. 病理活检: 发现可疑肿块后,医生会建议穿刺或切除部分组织,等病理科专家用顯微镜确认肿瘤的性质。这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 4. 血液指标与分子分型: 检查肿瘤标志物,判断激素受体、HER2状态等,有助于后续确定疗法和预测预后。
  • 5. 全身检查(如骨扫描、CT等): 针对已确诊或高度怀疑晚期的患者。因为乳腺癌有时会转移到骨骼、肝、肺、脑等部位,需要评估全身情况,帮助制定治疗计划。

说起来,很多肿块其实是良性的,但只有专业检查才能分辨清楚。对身体里的“陌生变化”,不要自己下结论,及时找专业机构更靠谱。

💉 05 乳腺癌可以怎么治?治疗选择有哪些?

一说到癌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开刀”,其实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已经非常多元,而且越来越“个性化”。

  • 1. 手术治疗: 主要方式包括肿块局部切除和乳房全切。医生一般会结合肿瘤大小、部位、分期来选择。有的病人还需同时处理淋巴结。
  • 2. 化疗: 用药物全身杀伤肿瘤细胞,对于有淋巴转移或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很重要。有些药物可能导致脱发、皮疹等副反应,不过大多可调整应对。
  • 3. 放疗: 放射线针对手术后局部残余的微小肿瘤细胞,有效降低局部复发。部分人会出现乏力或皮肤轻度变化,但耐受性大多良好。
  • 4. 激素(内分泌)治疗: 对激素受体阳性的病患,用于阻断体内激素对肿瘤的刺激,常见药物有他莫昔芬、芳香酶抑制剂等。可能导致更年期样的不适。
  • 5. 靶向治疗: 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有专门的抗体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精准地抑制肿瘤。这样的“定制化”治疗极大提升了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 治疗方案需要“量身定制”,每个人的病情和身体条件不同,合适的组合才能让收益最大化。

以那位41岁女性患者为例,她先后接受了手术、化疗、护骨治疗,后期又针对转移病灶调整了方案,还用到了多种辅助药物。整个治疗过程虽复杂,但只要坚持科学随访,调整方案,大多数病人能长期稳定控制病情。

乳腺癌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合理治”,不用过度恐慌。

🥗 06 日常生活管理:怎么调节饮食和心态?

  • 健康饮食推荐:
    • 豆制品 +植物雌激素有利乳腺健康+ 日常可用豆浆、豆腐替代部分动物蛋白
    • 海鱼和橄榄油 +具有良好抗氧化作用+ 每周2-3次搭配使用,少量多次更合适
    • 蔬果粗粮 +含丰富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 每日新鲜搭配,颜色越丰富越好
    • 坚果类 +有助调节脂类代谢+ 建议每日一小把,不宜过量
  • 适量运动: 运动能增强免疫力,还可以改善情绪。慢走、游泳、骑行、瑜伽都可以,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强度活动最合适。
  • 规律生活作息: 保持早睡早起,充足休息,对身体修复和内分泌平衡很重要。实际调查发现,晚睡熬夜易扰乱激素水平。
  • 学会疏导情绪: 心理压力很容易影响病情。平时可以和朋友聊聊心事,也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帮自己放松。
  • 定期健康筛查: 建议40岁以后做乳腺专科定期检查,比如每1-2年做一次乳腺超声和钼靶。自己手感有异常,随时就诊比拖着不理要明智许多。

最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治疗方式会有所差异,如身体有不适或者家族有特别病史,建议优先选择资质较好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咨询,避免盲目求医或自行用药。

👍 结语

乳腺癌并不是只有“女性高发”、“一定绝症”这些标签。它有预警信号,也有多种应对方法。了解自己的身体,重视日常变化,把“早检查”当成一种常规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不同,面对乳腺健康的问题,主动了解、理性面对,才是最佳做法。给自己和家人多一点关注,这并不难做到。如果身边的朋友有身心困扰,不妨陪她/他一起去医院问问,走进健康的第一步。

部分参考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2022). Aromatase inhibitors versus tamoxife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o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Lancet, 399(10335), 6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