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高脂血症大揭秘:科学设定降脂目标与药物选择

  • 1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高脂血症大揭秘:科学设定降脂目标与药物选择封面图

高脂血症大揭秘:如何科学设定降脂目标与药物选择?

01 简单说说:高脂血症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定期体检时发现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偏高,平时没啥特别感觉,只觉得身体“好像还可以”。其实,这就是高脂血症的一种常见表现。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像是“沉默的小麻烦”,悄悄影响着血管健康,但往往被忽略。

高脂血症,是指体内血脂成分(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它背后潜伏着心梗、脑卒中等风险,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容易“无声中中招”。有统计发现,中国成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已接近20%[1],数字不小,值得我们多了解一些。

02 连锁反应:高脂血症影响有多大?

早期信号:初期变化通常不易察觉,偶尔觉得头晕、容易疲劳,有的人以为只是压力大,其实背后可能和血脂有关。
明显表现:一位55岁男性,长年高脂,后来出现持续胸闷,检查发现心脏血管有狭窄。这种情况提示,血脂积攒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爆发”出大问题。

高脂血症对心血管健康影响很明显。研究发现,血脂升高让动脉血管壁变厚、变硬,容易“长斑块”,甚至引发堵塞和梗死[2]。另外,长期不重视,还会影响肾脏、肝脏等器官,是导致慢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幕后推手”。

⚠️ 高脂症不是“老年病”,不少35岁左右的年轻人也会被查出,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注意。

03 背后原因:为什么会得高脂血症?

  • 1. 饮食结构失衡
    日常摄入油炸食品、甜食较多,餐餐有大肉,确实让身体难以代谢掉多余的脂肪。比如,小李30多岁,每天快餐,工作应酬多,体检时总胆固醇“飙红”。
  • 2. 代谢问题
    有些人的肝脏、胰岛等功能异常,使得脂肪代谢变慢,血液里脂肪长期居高不下。这类人常常家族中有类似病例。
  • 3. 遗传和年龄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由基因决定的。还有,年龄越大,身体代谢会逐渐减缓,血脂升高也容易“凑热闹”。
  • 4. 缺乏运动
    长时间久坐、运动少,身体消耗脂肪的效率大大降低,这也是现代人群高脂血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原因。

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逐年上升[3]。尤其需要关注那些表面健康、体检才发现问题的隐性人群。

04 目标别乱定:怎么科学设定降脂目标?

很多人拿到化验单后会问,“我的脂肪这么高,降到多少才合适?”其实,降脂目标并不是人人相同,更不是越低越好。科学设定目标,和性别、年龄、既往疾病等都有关系。

风险类型 建议LDL胆固醇目标(mmol/L)
极高危(如已发生心梗、脑梗) < 1.4
高危(如有糖尿病或动脉硬化) < 1.8
普通风险 < 2.6
如果本身有冠心病、糖尿病,应主动和医生沟通,针对个人情况调整目标。

05 合理选择降脂药物?别一味跟风

药物治疗并非“一刀切”,更不能随便听别人推荐,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择。

药物类型 主要作用 适用情况 常见副作用
他汀类 降低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 轻度肌肉酸痛
贝特类 降低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偏高 轻度胃肠不适
胆汁酸结合剂 减少胆固醇吸收 轻中度胆固醇增高 便秘、腹胀

有位62岁的女性,长期高胆固醇,合并轻度肝功能异常,医生为其选择了贝特类药物,避免了他汀的潜在影响。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根据病情和体质来选药比“盲目模仿”靠谱得多。

🤔 药物治疗期间建议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脂,出现不适需及时和医生反馈。

06 生活习惯+药物,长期管理才有效🌳

🌽 燕麦 助降胆固醇,每天早晨吃一碗燕麦粥,对调节血脂有益。 🥗 深绿色蔬菜 含丰富膳食纤维,可帮助带走多余脂肪。 🐟 深海鱼类 有益心血管,适合一周吃2-3次。 🚶‍♂️ 规律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一次30分钟,一周5天,帮助促使脂肪代谢。 🧘‍♀️ 保持稳定心情 长期紧张、焦虑会影响身体激素分泌。

对于已经被确诊的高脂血症患者,药物和良好生活习惯双管齐下,比单纯吃药效果更好。建议按医嘱用药、定期检测,发觉不适及时复诊。40岁后,每1-2年监测一次血脂即可。

结尾建议:别焦虑,科学管理最可靠

高脂血症虽然隐藏得深,但并不可怕。只要了解原因,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选对药物方案,配合平衡饮食和运动,长期坚持下来,血脂自然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与医师保持沟通,家人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醒,健康管理可以变得很“生活化”。每个人都值得拥有通畅的“血管高速路”。

参考文献

  1. Yang W., et al. (2016).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 baseline results from the 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15, 213-222.
  2. Ference B. A., et al. (2017).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Evidence from genet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8(32), 2459-2472.
  3. Catapano A. L., et al. (2020).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1): 11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