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危象:急救知识与应对策略
01.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危象?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突然出现说话费力、吞咽困难,甚至呼吸不畅。比如,一位52岁的男性办公室职员,向同事抱怨早上还挺好,下午却明显感觉到说话变含糊、眼皮耷拉得厉害。起初,他以为是太劳累,但没想到竟然发展到几乎喘不过气,这才被紧急送医。
这就是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真实场景。其实,重症肌无力本身是一种免疫系统“认错人”引起的慢性疾病,影响神经和肌肉之间的通讯。危象阶段像是突然加剧,最严重的时候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它常因感染、用药不当或手术等原因诱发。患有这类疾病的人需要格外小心,因为危象来临并没有明确的预警信号,很容易被忽略。
02.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症状与体征
要判断是不是危象,症状变化的“节奏感”很重要。危象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信号,这时身体已经在“拉警报”。
症状类型 | 表现特点 | 生活化例子 |
---|---|---|
呼吸困难 | 持续、无法缓解 | 像有人突然觉得“吸不到气”,说话间隙频繁喘气 |
吞咽障碍 | 进食喝水都会呛咳 | 喝温水也咳得厉害,吃饭容易呛到嗓子眼儿 |
四肢无力 | 站都站不稳,明显比平时差很多 | 平常能提的包,这会儿感觉重得抬不起来 |
说话含糊 | 发音轻微变模糊 | 原本口齿清楚,突然变得让人听不明白 |
03. 危象发生时的急救措施
说起来,遇到这类急症,大家第一时间很容易慌张。其实,掌握几个急救关键点,有助于在等待救护车到来前守住最重要的一步。
-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平躺,将下巴微微抬高,清理口腔异物。不要强行给水或食物,以防呛咳。
- 侧身防呛:如果患者呕吐,应将身体偏向一侧,防止呛入气道。
- 辅助呼吸:有条件的话,可以用简易呼吸囊辅助通气,也可做人工呼吸(注意口对口有感染风险)。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生命体征变差时,别犹豫,第一时间呼叫专业救援。
04. 医疗干预与药物治疗
进入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迅速判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实际操作中,临床重点关注呼吸功能有没有衰竭风险。如果有,通常会安排无创呼吸机甚至插管治疗。与此同时,调整用药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干预方法 | 具体举例 | 健康意义 |
---|---|---|
药物调整 | 逐步加量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 帮助神经和肌肉恢复“通讯”能力 |
激素与免疫抑制 | 短期用激素冲击,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 快速遏制免疫反应,减少新发危象 |
呼吸支持 | 无创通气、气管插管等 | 买时间让心肺顺利运转,等待药物起效 |
05.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日常护理
平时做好护理,是减少危象的重要一步。生活中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建议每餐少量多餐、防止呛咳。
避免体力透支,保持规律休息
有节奏地复查肌力、吞咽和呼吸功能
压力大可能加重病情,交流有助于情绪调整
06. 为什么会发展成重症肌无力危象?
不少病友都会疑惑:明明药也吃得挺好,怎么一下子就进了危象?其实,诱因有几个“常见元凶”,了解清楚有助于早防早控。
- 感染: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呼吸道或肺部感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免疫反应激烈,容易撬动危象“开关”(宗等, 2022)。
- 用药不当:部分镇静催眠药、抗生素等会干扰神经肌肉信息传递,导致症状“反弹”加剧。
- 手术或情绪剧变:创伤、剧烈焦虑等都会加重身体负担。
- 年龄/合并慢病:老年人或有呼吸疾病的人,罹患危象概率更高。数据显示,60岁以上重症肌无力患者,危象风险比30岁组高出约两倍(Alshekhlee et al., 2009)。
- 自身免疫反应:部分人因为遗传基因,免疫系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干扰更强,从而更易发作(Drachman, 1994)。
07. 如何预防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
做好防控,远比事后抢救有效得多。哪些措施和生活习惯能帮忙?用几个简单易行的原则总结如下👇: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实用吃法 |
---|---|---|
细腻蛋白类(如豆腐、蒸鸡蛋) | 补充肌肉功能所需蛋白质 | 清蒸、剁碎,吞咽更安全 |
高纤蔬菜(南瓜、胡萝卜等) | 帮助肠胃,间接改善免疫力 | 炖煮软化,少放油盐 |
水分充足的食物(如炖汤) | 避免脱水,利于药物代谢 | 每餐适量慢慢喝、不要急 |
- 建议有疾病史的人每半年复查一次肌力和呼吸功能。
- 有感冒/感染征兆时,尽快就医、及早干预。
- 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换药物,有副作用及时与主诊医师沟通。
- 保持精神放松,情绪稳定有助避免病情波动。
有位46岁的男士,因长期规律用药、坚持复查和积极锻炼,一年内未发生危象发作,这种管理方式更容易保持身体平稳。
08. 结语与参考文献
其实,重症肌无力危象虽然危险,但只要提前识别信号、掌握应急办法,结合专业医生的科学管理与日常细心护理,多数患者都能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放松警惕也无需过度担心,日常循序渐进做好防护,就是对身体的最好支持。
- Alshekhlee, A., Miles, J. D., Katirji, B., Preston, D. C., & Kaminski, H. J. (2009).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myasthenia gravis and myasthenic crisis in US hospitals. Neurology, 72(18), 1548-1554. https://doi.org/10.1212/WNL.0b013e3181a412cf
- Drachman, D. B. (1994). Myasthenia gravi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0(25), 1797-1810. https://doi.org/10.1056/NEJM199406233302507
- Zong, L., Zhang, B., Wang, G., Chen, B., & Zhan, Q. (2022). Infection is a common risk factor for myasthenia gravis crisis: An analysis of 245 cases.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97, 6-12. https://doi.org/10.1016/j.jocn.202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