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舒适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走进手术室,许多人的第一想法是“会不会疼?”其实,现代医疗已经做到绝大多数人手术时都感觉不到疼痛。这得益于麻醉。简单来说,麻醉是一种让身体暂时进入“不知道痛、不知道动”的状态,手术医生才能安心操作,人也能顺利度过这一段。
不论是拔个牙、缝合小伤口,还是像腹部手术这样的大型操作,麻醉医师都会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质调整方案。有时是全身麻醉,人会彻底失去知觉;有时候只是麻掉一小块,比如打麻药后拔牙。现代麻醉配合精准监控,强烈降低了手术风险,是外科手术不可或缺的环节。
别忽视麻醉的安全性,每一项细节都是为了让风险更低。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
- 1. 缓解疼痛,保护身心:手术时,身体会"报警"(例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如果止痛不彻底,可能诱发心脏、呼吸等并发症。麻醉能让这些信号降到最低。
- 2. 保证生命体征平稳:麻醉不仅仅是打药让人睡着,更是动态监控各种指标——比如血氧、心跳、呼吸,遇到异常马上调整。麻醉医师在手术中起到“导航员”的作用,确保每一程都平安无事。
-
3. 预防术中意外:有些药物需要调得十分精细,既不能太浅(否则疼痛感回来),也不能太深(很容易影响呼吸和循环)。举个例子,61岁的王女士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由麻醉团队进行了全身麻醉,术中血压、氧饱和度都保持得相当稳定。
这个例子说明麻醉的团队合作直接关系到手术过程是否安全顺利。
小心每一个细节,有时比手术本身都重要。
03 麻醉的类型有哪些?💉
麻醉并不是一种固定方案,而是根据手术方式、部位和患者状态灵活选择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 全身麻醉:全身进入睡眠状态,适用于开腹或胸部等大型手术。期间患者完全没有痛觉和意识,苏醒后通常不记得手术过程。
- 局部麻醉:让身体的某一小块区域失去感觉。比如牙科拔牙、缝合小伤口。患者保持清醒,只是被麻醉的部分无痛。
- 区域麻醉:针对一大块区域,比如脊椎旁边的麻醉(俗称“腰麻”或“硬膜外”),常见在剖宫产、下肢手术中。人可以清醒,但被麻醉的区域完全无痛。
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需求、个人体质合理匹配,提升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副作用。
04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工作有哪些?📝
做手术前,麻醉团队会和患者详细沟通。
1. 全面问诊:询问既往疾病、用药史、过敏史等。有些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用药调整。
2. 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心肺听诊、血压测量等。需要时增加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最大程度发现潜在风险。
3. 个性化麻醉计划:评估后会制定最合适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像前述61岁的王女士,既有高血压又要做腹腔镜手术,麻醉组就做了针对性的药物选择和术前调配。(该病例仅在本节使用一次,不重复出现)
提前准备,术前沟通越详细,风险就越小。05 麻醉过程中关注哪些生命体征?🩺
在麻醉状态下,人的大脑与身体的联系被"暂停"(这里用作第二个比喻),所以各种监测设备成了麻醉医生的“千里眼”。主要关注:
- 心率和心电监测:随时观察心肌是否缺氧、电节律是否紊乱。
- 血压变化:大幅波动可能提示麻醉过深或反应不佳。
- 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是否畅通、氧气是否足够。
- 呼吸频率和二氧化碳监测:判断呼吸是否受到抑制或过度通气。
- 体温及其他:特殊情况下需监测体温、尿量等。
有经验的麻醉医生会根据这些数值实时调整药量和监护方式。手术的“平稳度”,就像飞机航班一样,靠的是准确的仪表和熟练的“飞行员”。
06 麻醉后的恢复与管理应该怎么做?🌤
- 观察意识恢复:有些人苏醒慢,要及时辨别是否药物代谢慢或中枢神经过度抑制。
- 疼痛管理:术后早期要继续使用镇痛药物,防止因疼痛引起血压高、心跳快等问题,减轻不适、帮助身体恢复。
- 警惕并发症:比如呕吐、喉咙痛、暂时性定向力障碍等。及时处理才能顺利回到病房、减少住院时间。
- 具体护理操作:包括定时测体温、观察引流管情况(如胆囊手术后的引流管),注重防止感染等。
麻醉结束后,仍需专业护士和医生的密切监控才能让"暂停"后的身体顺畅回归生活。
07 如何科学预防术中麻醉意外?健康生活小建议🌱
- 充足营养: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有助手术后恢复。
- 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新鲜蔬果如西兰花、胡萝卜、橙子,含丰富维生素C、E,有助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 适量全谷杂粮:燕麦、糙米等可以促进肠胃功能,帮助术后肠道更快恢复。
- 术前控制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术前由医生评估调整药物,降低术中风险。
- 考虑术前专业咨询:40岁以上或合并慢性疾病者,如计划手术,建议提前预约麻醉科门诊,做风险评估和健康宣教。
- 手术机构选择:选择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和规范化医疗机构,有利于安全保障。
平时保持规律作息、规律锻炼,也能从根本上提升手术和麻醉的“抗风险”能力。
引用文献
- Evered, L., et al. (2017). The impact of anesthesia o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9(3), 414-424.
- Gan, T. J., et al. (2014).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revention, management, and novel therapeutics.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7(6), 563–570.
- Stroobant, N., et al. (2000). The effect of preoperative anxiety on memory for information provided during hospital consultation in children. Paediatric Anaesthesia, 10(6), 343-349.
- Mayo Clinic. (2021). Gallstones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gallstones/symptoms-causes/syc-20354214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7).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