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如何让夜间安眠不再成为奢望

  • 13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如何让夜间安眠不再成为奢望封面图

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如何让夜间安眠不再成为奢望

01 帕金森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你有没有注意到,生活里有些上了年纪的亲人,不知不觉间走路慢了许多,动作似乎也变得僵硬?有时,他们会抱怨手脚不听使唤,哪怕只是轻微且偶尔。坐公交时,有位68岁的长者拢着手臂,眼神恍惚,她说最近一两个月总觉得身体有点“不灵便”,走路像踩着棉花。这样的小变化,其实是帕金森病在早期的信号。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的神经系统“调节失灵”,最核心的问题是脑内的多巴胺(维持动作、情绪的“信号员”)逐渐减少。最初它影响的是行动,比如手抖、步伐变慢,慢慢发展后还会涉及情绪、睡眠等各方面。它不会马上改变生活,但若未及时关注,日常细节会被悄悄“偷走”。
💡 帕金森病并非罕见病,全球65岁以上人群中,每100人就有近1人受到影响[1]

02 夜里睡不好,日子怎么过?

其实,患帕金森的不只是白天会出现“慢动作”,夜间也是一场“持久战”。相当一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最头痛的,不是行动迟缓本身,而是晚上频频醒来、无法入睡。有位73岁的男士,本以为“年纪大睡不实”很正常,没想到睡眠断断续续,白天经常打盹,家里人总以为他只是贪睡,其实背后隐藏着更多问题。
帕金森病相关的睡眠障碍有多种表现:
  • 入睡困难:怎么也睡不着,辗转反侧。
  • 夜间易醒:半夜醒来几次,有时还要起夜。
  • 多梦、梦中乱动:与做梦行为障碍有关,表现为睡梦中喊叫、肢体挥舞。
  • 白天嗜睡:有的患者白天困倦到难以集中精力。
这些睡眠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失眠,有研究显示,将近60-90%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2],严重时甚至影响记忆、心情。也就是说,如果夜里总不得安宁,白天的健康状态会大打折扣。
🌙 睡眠障碍容易被误以为只是“老年人普通问题”,实际却和帕金森的发病机制直接相关。

03 睡不好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问,帕金森病患者为什么特别容易睡不好呢?其实,原因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得多——
致因类别 说明 生活场景示例
神经递质异常 多巴胺等物质降低,导致昼夜节律紊乱、调控能力下降 像闹钟坏掉,身体时钟乱了,夜里常醒
行动受限 僵硬、震颤、夜间翻身困难,无法舒适调整姿势 夜里总嫌被窝不合身,经常翻身失败被震醒
药物副作用 部分治疗药物可能导致失眠、白天过度嗜睡 吃药后偶发无眠,白天异常疲乏
心理压力 对疾病担忧、焦虑,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 夜里担心自己老得太快,越想越睡不着
伴随疾病 如抑郁、便秘、夜间尿频等,进一步干扰睡眠 总担心夜里要上厕所,难以入眠
研究数据指出,疾病本身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让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普通老人的两到三倍[3]。这说明,这些困扰并不是简单的“老了睡不着”,而是病理和外界力量的合力结果。

04 药物治疗:有副作用,也有希望

说到治疗,最先想到的就是药物。帕金森病患者通常会用上多巴胺替代类药物,比如左旋多巴或者多巴胺激动剂。它们能明显缓解“慢动作”、僵硬等运动症状,部分对夜间不安、梦中乱动作也有帮助。
药物类型 作用 常见副作用
左旋多巴 补充大脑多巴胺,改善运动及部分非运动症状 恶心、低血压、梦中行为异常等
多巴胺激动剂 模拟多巴胺效果,维持日夜“信号 困倦、幻觉、小概率冲动行为
抗抑郁/安眠辅助药 缓解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轻微嗜睡、注意力下降
不过,这些药物不是万能的。比如多巴胺激动剂可能让人过度嗜睡,左旋多巴又可能带来夜间梦游般的异常动作。每个人吃药的反应不一样,所以药物调整必须和医生一起谨慎摸索。
📋 如果出现新症状,比如睡梦中大喊或异常疲惫,一定要及时协商用药计划。

05 非药物治疗,能让夜晚更安心

不只是药物能缓解睡眠障碍,一些生活习惯的小变化有时也能帮上大忙。很多患者在规律生活后,夜里醒来的频次明显减少。
非药物策略 操作建议
保持固定作息 每日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帮助身体形成自然睡眠节律
睡前环境调整 营造安静、遮光良好的卧室,夜间如需起夜可用暖光小夜灯
睡前放松训练 轻柔拉伸、听舒缓音乐、简短冥想可减少焦虑,提高入睡速度
日间适度锻炼 白天多活动,适度行走或体操,积累足够疲劳感,但避免临睡前剧烈运动
心理支持 定期和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支持
🥛 简单来讲,睡前一杯温牛奶、一本轻松的书,比临睡前刷手机要好得多。

06 未来会更好吗?探索与希望并存

最近几年,研究人员不断尝试新的方向治疗帕金森及其相关睡眠障碍。比如,如何通过更精准的药物释放、深部脑刺激、基因疗法等专属技术,让“失效”的神经通路恢复活力。
还有科学家关注“肠-脑轴”理论,用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物结构,间接维护睡眠质量。此外,人工智能辅助监测也在帮医生更早发现、追踪患者夜间异常。这些创新治疗虽然短期内还不普及,但未来或许能够让夜间酣睡不再奢望[4,5]
日常生活里,最实际的办法还是:和熟悉的医生保持沟通,记录夜间异常,及时调整策略。帕金森病虽然让人生活多了一些“小麻烦”,可不少人坚持下来后,依旧过得充实温暖。

参考文献

  • Pringsheim, T., Jette, N., Frolkis, A., & Steeves, T. D. (2014). The preval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vement Disorders, 29(13), 1583-1590. https://doi.org/10.1002/mds.25945
  • Chaudhuri, K. R., Healy, D. G., & Schapira, A. H. (2006).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ogy, 5(3), 235-245.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6)70373-8
  • Barone, P., Antonini, A., Colosimo, C., Marconi, R., Morgante, L., Avarello, T. P., ... & PRIAMO Study Group. (2009). The PRIAMO study: A multicenter assessment of nonmotor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24(11), 1641-1649. https://doi.org/10.1002/mds.22643
  • Braak, H., Ghebremedhin, E., Rüb, U., Bratzke, H., & Del Tredici, K. (2004).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pathology.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318(1), 121-134. https://doi.org/10.1007/s00441-004-0956-9
  • Boesveldt, S., & Postuma, R. B. (2022).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and non-motor symptoms. Lancet Neurology, 21(2), 153-166.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21)00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