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吞咽困难:背后的原因与有效治疗
01 揭开脑梗死的面纱
身边有人突然言语含糊、偏瘫,甚至吃饭呛咳,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脑梗死。其实,脑梗死就像突然“拉闸”的电路,让大脑某些区域无法正常工作。简单来说,脑梗死是因为供应大脑的血管被堵,相关神经细胞因缺血受损。如果堵塞区域正好是控制吞咽的中枢,吞咽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数据显示,在脑梗死急性期,约有半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Kumar et al., 2019),这不仅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Marik, 2001)。因此,这个问题不容小觑。
02 吞咽困难的症状与类型
- 1. 轻微变化,难以察觉: 有位68岁的男士,在病后前几天只是偶尔觉得喝水有点不顺,有时嗓子里像有点东西。类似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
- 2. 明显障碍,影响日常: 另一位72岁的女性病患,脑梗后出现持续呛咳,吃东西频繁咳嗽,甚至说话含糊,连喝水也不敢畅快。
- 3. 吞咽类型多样: 有的人表现为进食流食或半流食时呛咳,还有的人吃固体食物时食物停滞在喉咙,感觉难以下咽。
- 4. 生活质量受影响: 患者往往因吃饭变慢甚至抗拒进食,逐渐出现体重下降、乏力、心情压抑。
03 脑梗死如何带来吞咽困难?
说起来,大脑中的“吞咽指挥部”主要在脑干和额叶,当脑梗堵塞了这些关键部位,结果就像交通指挥中心断电,信息没法顺利传递给咽喉、舌头等吞咽相关肌肉。
受影响部位 | 功能表现 | 梗塞后的变化 |
---|---|---|
脑干 | 吞咽反射与协调 | 吞咽动作启动延迟、食物误入气管 |
额叶 | 意愿控制、精细协调 | 吃东西速度变慢、动作笨拙 |
皮质下结构 | 传递指令 | 舌头、咽喉力量下降 |
此外,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重脑血管损伤(Dhamoon & Moon, 2012),让恢复更慢。年龄越大,神经可塑性越差,因此老年人出现吞咽障碍的风险也要高一些。
04 如何评估与诊断吞咽问题?
吞咽虽然看似简单,但涉及几十块肌肉和多处神经。如果怀疑有吞咽困难,科学的评估非常重要。
- 1. 临床初步筛查: 医生会让患者尝试喝水、吃软食,观察有无呛咳、声音变粗等表现。
- 2. 影像学检查: 吞咽造影(VFSS)是常用的“金标准”,让患者在X光下吞食带有显影剂的食物,全程直观看到食团走向是否异常。另有纤维内窥镜检查(FEES)可通过鼻腔进入喉部,直接观察咽部结构动态变化。
- 3. 评估量表: 如水吞咽测试、简易吞咽障碍筛查(EAT-10)等问卷,帮助判断受损程度。
05 实际可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并不只是“慢慢等好”。现代医学为脑梗死后的吞咽困难提供了多条路。
部分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症状,使用提升大脑神经营养、改善神经传递的药物,帮助恢复受损神经网络。
专业治疗师采用针对性“肌肉训练”,如喉部提举、口腔运动、间歇性吞咽训练等,加强相关肌群的力量和协调性。
康复期推荐细软、易吞咽的食物(如稠粥、蛋羹、蒸蛋),避免食物过干过硬。必要时可请营养师参与,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
06 提升生活质量:患者与家属能做什么?
吞咽障碍其实不止是“吃饭难”,长时间的进食障碍还容易让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因此,支持体系很重要。
- 心理支持:家属可多鼓励、陪伴进食,帮助减轻患者自责和挫败感。
- 合理进食环境:餐桌安静,进食不催促,每餐多点耐心,有助提高吞咽安全感。
- 康复资源利用:条件允许时,可借助康复医院或线上康复指导项目,科学训练,减少走弯路。
- 社交活动参与:适度参与团体康复、病友交流,有助于情绪调节和信心培养。
资源类别 | 推荐举例 |
---|---|
康复指导 | 社区医院、专科康复师、视频课程 |
心理疏导 | 心理咨询热线、互助小组 |
家庭护理 | 专业护理员、营养师协助 |
07 健康饮食与预防建议
做好基础护理外,均衡饮食和日常锻炼有助于预防脑梗死再次发生,也是吞咽障碍康复的重要一环。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色蔬菜(如菠菜、甘蓝) | 富含抗氧化物,维护血管弹性 | 每餐适量搭配,建议每日两次 |
鱼类(如三文鱼、带鱼) | 富含Omega-3脂肪酸,对神经和血管健康有益 | 一周2~3次,清蒸、炖煮为宜 |
全谷食物(燕麦、玉米) | 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提供持续能量 | 早餐首选,搭配果蔬食用 |
鸡蛋 | 优质蛋白,支持肌肉修复 | 每日1~2个,煮或蒸更易消化 |
- 保持适度锻炼,有助于血管健康和身体协调。
- 定期体检,40岁后每两年查一次脑血管和神经状况。
- 遇到持续不明的吞咽不适,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写在最后:一点感悟
脑梗死后的吞咽困难说复杂也复杂,说清楚其实就是“脑指挥出错,吃饭变难”。不过,多数朋友经过科学治疗和细致护理,都能逐步恢复。一点点的小进步,值得被夸奖。遇到类似问题,不必过度担心,及时寻求帮助是最实用的选择,日常也可以多和家人说说自己的感受,有困难一起解决,生活质量也能慢慢回升。
参考文献
- Kumar, S., Selim, M. H., & Caplan, L. R. (2019). 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 The Lancet Neurology, 18(1), 105-114.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8)30346-7
- Marik, P. E. (2001). Aspiration pneumonitis and aspiration pneumo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4(9), 665-671. https://doi.org/10.1056/NEJM200103013440908
- Dhamoon, M. S., & Moon, Y. P. (2012).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 14(3), 198-206. https://doi.org/10.1007/s11886-012-0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