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隐形杀手的形成之路
01 你可能不会直接感受到的变化
清晨散步时,邻居王阿姨正准备晨练。她的生活看上去很健康,其实身体里可能正悄悄出现变化。不少人会觉得动脉只有在胸口痛、走路腿疼时才可能出问题,但实际上,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根本不会有明显症状,就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开始时几乎难以察觉。
这类早期变化往往只能通过专业检查才能捕捉到。平时不觉得累,偶尔爬楼梯也没什么不适,但斑块可能已悄悄在动脉壁形成。这也提醒我们,身体的表面平静不代表一切风平浪静。
0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指动脉壁内堆积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这些“沉积物”慢慢让动脉变得又厚又硬,最后影响了血流。医学界把动脉粥样硬化看作一种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背后不仅是血脂升高那么简单。
在形成过程中,最早是状态异常的脂质渗入动脉内壁,触发了局部的免疫反应,炎症细胞来“帮忙”,结果却加重局部损伤,更容易吸引胆固醇和其他杂质沉积,斑块也就这样逐步成长。
03 哪些现象提醒斑块已经“长大”?
- 持续胸口压迫感:家住四楼的宋叔叔,每次上楼梯都要歇两次气,发现胸口经常发闷——这个信号不容小觑。
- 走路腿部酸胀:55岁的刘女士近半年走一会儿路就感觉小腿胀痛,休息片刻能缓解。这是在下肢动脉已经被斑块堵住大半的表现。
- 突然说话含糊、晕眩:短时间内语言模糊、肢体麻木,需要警惕脑部血管可能受堵。
注意,轻微的、偶尔的不适和持续、严重的症状区别很大。后者意味着问题可能已经从无声无息变成了“敲警钟”。
04 到底是哪些因素让斑块找上门?
风险因素 | 简单说明 | 例子 |
---|---|---|
高胆固醇 |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越高,斑块越易形成 | 研究显示,LDL升高的人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近一倍 [1] |
高血压 | 长期压力让动脉壁受损,为沉积物“打开方便之门” | 40岁的张先生,平时血压偏高,左腿偶有隐痛,体检发现斑块 |
吸烟 | 烟雾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 | 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倍 [2] |
糖尿病 | 血糖过高损伤血管内壁,斑块更易聚集 | 60岁的周阿姨一度血糖控制差,CT发现多处小斑块 |
遗传背景 | 部分家族有动脉粥样硬化倾向 | 有家族史的人群更早出现血管硬化现象 |
其实,即使年轻人,如果上述风险因素突出,斑块也可能提前找上门。这种趋势在近年来呈现上升态势。
05 斑块带来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 心脏病——斑块让冠状动脉变窄,心肌缺血,长时间发展可能出现心梗,严重时会直接危及生命。
- 中风——脑动脉斑块脱落后堵塞小血管,导致脑供血中断。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有75%的缺血性中风和动脉硬化相关[3]。
- 肢体动脉阻塞——下肢动脉狭窄会引起间歇性跛行,甚至脚部坏死,需要截肢。
- 肾动脉受累——长期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硬化,可能损伤肾功能。
斑块本身有时候并不“闹腾”,但一旦破裂或剥离,血管堵住,风险陡然升高。
06 生活方式能帮哪些忙?
建议:早餐用燕麦片替换部分主食,每天一小碗
建议:每周2-3次,每次100克左右
建议:一日三餐都搭配不同颜色蔬果
建议:每天一小把(约15克)
快步走、骑行、游泳等,每周累计3小时以上为宜
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对血管损伤非常明显,戒烟后血管功能有机会改善
BMI维持在24以下更有利于减少血管负担
07 哪些情况需要医学帮助?
- 心脑血管有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建议定期查血脂、做心电图和颈动脉超声。
- 已经出现症状(如持续胸闷、头晕、下肢疼痛),应到正规医院心内科或神经内科检查。
- 发现血脂持续升高、B超提示有斑块时,不要自行停药,用药调整应听从医嘱。
- 部分高危患者(如反复心绞痛、严重动脉狭窄),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具体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
08 最后,怎么让血管更舒服点?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像“隐形的邻居”,你看不见,摸不着,它却在影响着健康。不过,只要及时采取积极行动,从饮食、锻炼到定期检查,日常点滴积累就能帮身体修路。想让血管更轻松,关键还是贵在坚持,一点点改变,未来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引用文献
- Ference, B. A., et al. (2017). LDL cholesterol causes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from genet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8(32), 2459-2472.
- Ambrose, J. A., & Barua, R. S. (2004).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upda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3(10), 1731-1737.
- Feigin, V. L., et al. (2021).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in 188 countries.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0), 79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