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全解析:科学识别与应对
有时候,家人之间聊起健康,总觉得大肠不过就是“消化管道”,怎么会突然出事?的确,结直肠癌常常就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生长,尤其初期没什么特别感觉。身边不少朋友也许听说过它,却很难清楚地知道:究竟哪些信号要注意?哪些检查不能拖?又要怎么防?下面就从生活的角度,一步步拆解。
01 结直肠癌是什么?
说到底,结直肠癌就是指大肠里的结肠和直肠内有异常细胞过度增生,变成了不受控制的肿块。绝大多数病例都发生在50岁以上,但现在年轻化趋势也明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常见的癌症,2020年全球新发病例超过190万例,并且死亡率高(Sung et al.,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1)。
尽管听起来有些吓人,实际上只要发现得早,多数情况都能得到有效处理。不过,这个“早”字往往让人头疼——因为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体检或者出现典型症状后才被确诊。
02 哪些症状要警惕?
- 腹部不舒服:不少早期患者只觉得偶尔腹痛,像普通肠胃炎。持续腹痛、隐隐作痛就需要提高警惕。举个例子,有位五十出头的朋友,最近发现肚子总有不明显的坠胀,原本以为是饮食因素,后来就诊才发现是结肠有异常。
- 排便习惯突然变:比如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形状变细,或总感觉排不干净。这些变化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就不要只当作“小毛病”。
- 便血或大便发黑:鲜红、暗红或黑色便,都有可能和下消化道出血有关,但不都是痔疮。尤其是中老年人,反复出现更要早查明。
- 体重莫名下降或食欲减退:短时间明显消瘦,或者没怎么锻炼、饮食却一直减轻体重,这种情况绝不能掉以轻心。
- 长期乏力、贫血:部分肿瘤因慢性出血导致身体吸收铁减少,出现贫血和易疲劳的感觉。
03 为什么会出现结直肠癌?——风险因素解析
说起结直肠癌的成因,有几个层面。
第一,年龄。风险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提升,大多数在50岁后发病。
第二,遗传和家族史。有直系亲属曾得过结直肠癌(尤其50岁前发病),或存在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的人,风险远高于普通人。同样地,个体既往患有肠道息肉或癌症史,也属于高危。
第三,炎性肠病。比如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经年累月肠道反复受损修复,容易让异常细胞有可乘之机。
还有,生活方式。相关研究(Song et al., Gut, 2015)发现,饮食热量高,水果、蔬菜等膳食纤维摄入少,嗜好烟酒、缺乏运动,以及超重肥胖都会提升结直肠癌出现的概率。高脂饮食改变肠内菌群和代谢产物,不利于肠道健康。
环境与行为。长期久坐、缺乏足够锻炼,体重增加,也会让结直肠癌风险慢慢上升。
04 发生结直肠癌如何确诊?——需要做的检查
真的不舒服了,具体做哪些检查最关键?
通常,专业医生会帮助制定诊断流程。常用的主要有两类:
- 肠镜检查(结肠镜、乙状结肠镜):这是目前公认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看清粘膜表面,还能直接采样做活检,尽早发现早期或“癌前”病变(如腺瘤)非常有用。
- 影像学(CT/MRI):在怀疑癌症范围较大、或需要判断是否有转移时,影像学就很有帮助。除此之外,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可以帮助判断疾病进展,但不能单独作为筛查依据。
案例提醒:有位中年男性患者,因反复腹胀伴体重减轻就诊。通过结肠镜发现乙状结肠有大块肿物,活检提示为粘液腺癌,后续诊断发现同期有肝转移、腹膜转移,属于晚期。这个例子正说明,等到症状明显就医时,往往已经不是早期,后续治疗会更加复杂。
05 有了结直肠癌,怎么治疗?
结直肠癌治疗并不是千篇一律,要看肿瘤的位置、分期,以及患者整体情况来“量身定制”方案。
手术是局限性病例的首选。如果没有远处转移,把肿瘤和周边部分组织一并切除,效果最好。部分患者手术后,还会安排辅助化疗,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
化疗和靶向治疗,如果癌症已经发生转移(比如肝、腹膜等),一般需要全身化疗。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例如抗血管生成药贝伐珠单抗),会根据患者的分子检测(如KRAS、NRAS等基因)决定能否应用。有些突变型患者可选择的药物较少,治疗策略更加复杂。
免疫治疗,对于极少部分“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肿瘤有效。不过,大部分患者还是以手术加化疗为主。
同时,支持治疗很重要。晚期患者往往营养消耗大,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贫血甚至体重快速下降。合理补充营养,控制症状、缓解不适,是维持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06 怎么做,能更好预防结直肠癌?
其实,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是可以通过健康生活减少风险的。
具体来说,以下做法有帮助:
-
多吃水果和蔬菜: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动力,减少废弃物在肠道停留时间。
🥦 建议:每天保证一份绿叶菜(如菠菜、油麦菜)、一份橙黄色蔬菜和1~2种新鲜水果 - 规律运动:坚持每周150分钟的快步走、游泳等有氧活动,有利细胞修复和新陈代谢。
- 控制体重:健康的体重能减少慢性炎症,有助于降低肠道肿瘤的发生(Larsson & Wolk,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6)。
- 控制饮酒:偶尔聚会可以,但建议少量,每次不超过1杯(红酒约150ml)。
- 主动筛查:建议40岁以后定期做粪便潜血试验或肠镜检查,有家族史的人最好尽早筛查。
- 注意求医时机:一旦出现持续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不要等,也不要自己“拖一拖”,应尽快请医生判断,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评估。
07 一句话总结与小建议
结直肠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它可以悄悄来,也能早早避开。了解了症状、风险和检查,就多了一份保护自己的主动权。其实,无论几岁,坚持健康生活,关注身体细微变化,必要时不犹豫去医院,都比焦虑更有用。
参考文献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
- Song, M., Garrett, W. S., & Chan, A. T. (2015). Nutrients, foods, and colorectal cancer prevention. Gut, 64(5), 783–789.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4-308285
- Larsson, S. C., & Wolk, A. (2006). Obesity and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64(10), 870-880. https://doi.org/10.1093/aje/kwj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