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早识别,科学应对,守护健康
01 什么是结肠癌?
有时候,身边亲友会突然聊起“结肠癌”这个词。很多人觉得这个疾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并不准确。就像厨房的下水管偶尔排水不畅,结肠这个“管道”也可能因为长期不健康的影响,从微小的息肉变成异常细胞聚集的地方。🔬
结肠癌主要发生在大肠的后半段(包括结肠和直肠),它最先往往起源于小型的息肉(一种在肠壁生长的突起),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息肉会逐渐发生变化,累积突变,最终形成不受控制生长的肿瘤细胞。很多早期患者并未察觉,与胃炎或简单肠胃不适混淆,只有在一些症状反复时才去医院。
简单来讲,结肠癌起初并不十分显眼,但随着时间推移会给身体带来明显负担。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Sung et al., 2021)。
02 哪些症状值得怀疑?
很多人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不适,不过,随着肿瘤的进展,肠道会出现一些“信号灯”。如果你或家人有下面这些变化,千万别轻视:🚦
- 便血——无论颜色鲜红还是暗红,偶尔出现要警觉。如果反复出现,更要及早去医院。
- 腹部不适或疼痛——有些人会持续觉得肚子胀,或者腹部隐隐作痛,总感觉说不出的问题。
- 大便习惯变化——突然变成了长期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平时正常的人近期有异常,也应注意。
- 莫名体重下降——不是主动减肥,体重却开始往下掉。
- 持久疲劳、贫血——有些人检查时发现血色素降低,人容易累。
以一位51岁的男性为例,他因便血和消化系统不适去医院,最终发现结肠癌并有多发转移,目前正在接受姑息治疗。这说明,反复症状往往背后有重要问题,不能仅凭“肠炎”或“小问题”自行安慰。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结肠癌的发生,说起来像是“长期积攒出来的小麻烦”。通常与这几大因素关系密切:🧬
遗传和家族史:如果家里长辈有人得过结肠癌,或者有遗传相关的肠道疾病,风险自然会高一些(Lynch et al., 1999)。比如林奇综合征等特殊遗传病,可能让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症。
年龄增长:医学数据显示,超80%的结肠癌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年龄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险因子(Arnold et al., 2017)。
慢性肠道炎症:像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反复发作的炎症状态,会让肠道壁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
饮食和生活习惯: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西式饮食(比如长期爱吃红肉、快餐等),以及较少的蔬菜水果摄入,都会让肠道“压力大”。加上缺乏运动、肥胖、吸烟或长期饮酒,这些习惯都会增加结肠癌风险(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这里要强调,风险因素提供的是“为什么会得病”的线索,而不是“该怎么避免”,采取健康措施建议看下一个章节。
04 如何发现和确诊结肠癌?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害怕而总是拖延体检,觉得“应该没事”。其实,早一点查明原因,后续的步骤都更可控——这就像定期检测家里的水管,可以防患于未然。🔎
- 肠镜(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一根细长的软管,可以直接观察肠道有无可疑肿块,并取小块组织(活检)进一步分析。
-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会用CT、MRI等进一步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
- 粪便隐血测试:非侵入性筛查,适合普通健康人群定期做。如果检测到异常,医生会建议下一步进一步检查。
- 病理和分子检测: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细胞特征和基因情况,评估最佳治疗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0岁以后每2年左右做一次结肠镜筛查是相对合适的节奏(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当然如有家族史或高危症状,应提前检查。
05 治疗方式都有哪些?
结肠癌的治疗,其实有点像修复一件复杂仪器——医生会综合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组合拳”。🛠️
- 手术:对于早期结肠癌,直接切除病灶和周围组织,是根治的关键。某些情况需要留置造口(暂时或永久性)。
- 化疗:主要用于术后防止复发,或者转移性结肠癌。化疗可以联合靶向药物一起应用,针对不同分子分型取得更好效果。
- 放疗与免疫治疗:尤其是针对直肠癌、特殊类型结肠癌,免疫治疗也逐渐进入临床。
- 支持性和姑息治疗:对于已经有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侧重改善生活质量。
例如前面提到的51岁男性,因发现时已有肝、肺等器官转移,采用了以化疗和靶向药物为主的姑息性系统治疗,目标是延缓病情进展和减轻症状,而非彻底治愈。
研究指出,早期发现并科学治疗,大部分结肠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显著提高(Siegel et al., 2024)。
06 日常科学管理如何做?
说到预防,其实不少办法都很简单。只要处理好吃、动、检三个方面,就为肠道健康“加了锁”。🥗
- 深色绿叶蔬菜 + 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 + 每天一小盘,帮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异常细胞积聚风险。
-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玉米) + 丰富膳食纤维 + 每天用来替换部分精制主食,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 豆制品、坚果 + 植物蛋白、微量元素丰富 + 每周食用2-3次,为身体提供多样营养。
- 新鲜水果 + 丰富植物抗氧化物 + 餐前或两餐之间摄入,天然提升肠道抵抗力。
- 适度有氧运动 + 促进新陈代谢 + 建议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快走、骑自行车、慢跑都可以。
- 定期体检 + 早期发现问题 + 40~50岁后建议与医生商量具体筛查计划,有家族史者可适当提前。
需要提醒的是,积极养成这些习惯,不是立竿见影的防护墙,而是日积月累的投资。真正有效的预防更多要靠长期坚持。
万一发现腹部不适、出现不明原因便血、持续体重下降,请不要犹豫,及时找专业医生。地域选择上,最好选正规医院消化科、肿瘤科等专科门诊。
参考文献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71), 209–24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538338/
- Lynch, H.T., de la Chapelle, A. (1999).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ncer(1), 196-20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905805/
- Arnold, M., Sierra, M.S., Laversanne, M., et al. (201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818619/
-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et al. (2024). "Cancer statistics, 2024."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74), 6–3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10673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