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神经:术后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护理
01|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做完神经外科手术后,总觉得有点不放心:明明手术顺利,恢复过程中偶尔却出现些轻微的不适,比如局部皮肤有点变红或者温度不太对劲。这其实属于一种常见的术后小信号。不发烧、不剧痛,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手术区域,就像一处修路后的主干道,哪怕只是小小一处堵塞,也可能影响整条道路的畅通。
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指的是手术区域(比如开颅后的伤口、所用引流管周围等)出现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异常生长。起初症状不明显,可能只有微微的不适,但严重时却能引发持续高热、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感染在早期没有正确识别和干预,后果可能从延长恢复时间到影响生命安全不等(Rossi et al., 2022)。
02|哪些信号要当心?
先看两个真实例子:
病例1:54岁男性,术后第5天,原本的小红肿逐渐扩大,开始时只是偶尔觉得微胀,3天后局部剧痛,体温升到38.7℃。进一步检查提示伤口感染。
病例2:41岁女性,感觉头部伤口周围有点发热,不久后出现持续流液,一查发现伤口周围细菌繁殖明显。
信号类型 | 轻微变化 | 明显警告 |
---|---|---|
局部症状 | 偶有轻红、微热、皮肤略胀 | 红肿持续扩大、剧痛、明显脓液渗出 |
全身反应 | 无症状或偶感乏力 | 持续发热、寒战、意识改变 |
功能改变 | 几乎无影响 | 神志模糊、肢体活动障碍 |
03|感染风险来自哪几方面?
- 手术环境: 手术室本应无菌,但空气质量、器械消毒、手术时间长短等都会影响安全性。英国一项研究发现,单次手术持续超过4小时,感染风险增加约1.8倍(Korinek et al., 2008)。
- 术后护理: 伤口清洁不到位或更换敷料不规范,很容易让细菌乘虚而入。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也是常见的感染隐患之一。
-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大、糖尿病、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用激素),恢复期更容易出现感染。有外文文献显示,糖尿病患者感染率可升高30%(Campbell et al., 2017)。
- 用药和手术方案: 长期使用抗生素本意在防感染,但可能反而扰乱正常菌群,甚至导致耐药细菌出现。
04|风险评估与护理计划如何制定?
针对不同的感染风险,护理团队会先做详细的评估和分级,就像量身定制方案一样。
1. 基础健康评估: 详细询问是否有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肾病等。
2. 术中风险分析: 包括手术持续时间、用药方式等。
3. 个性化护理: 比如手术较大、既往有感染史者,可以采用加密查房、提前预警等策略。
65岁女性,有糖尿病史,术后给予加强伤口监测、贴心定制饮食、适度运动康复,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定期风险评估能让术后感染率下降20%(Rossi et al., 2022)。
05|手术前的准备能做些什么?
- 清洁与消毒: 手术区域需提前彻底洗净,医护人员也要反复洗手消毒,器械全程无菌操作。
- 抗生素预防: 术前1小时可根据情况预防性给予抗生素,降低万一“外敌”入侵时的风险。
- 优化全身状态: 血糖、贫血积极纠正,避免手术期免疫力下滑。
- 术前宣教: 医生、护士与患者充分沟通术后护理要点,让患者做到心里有数。
06|术后护理和监测,怎么做才“靠谱”?
- 伤口护理: 定时查房,保持敷料干净,发现渗出及时更换。
- 环境管理: 病房保持通风、适当湿度、避免多人探视,减少病菌“陪护”机会。
- 早期识别: 发现体温升高、伤口渗液、疼痛感加重,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医护人员。
项目 操作建议 每日温度监测 至少2次,>37.8°C及时报告 伤口检查 如见化脓、渗出、肿胀,立即更换敷料并通知医生 器械管理 密切观察引流管、缝线等部位
07|处理和预防新思路
- 新型敷料与监控: 医疗界在研发抗菌敷料,能抑制细菌生长,还有智能感应敷料,可实时检测温度变化(Campbell et al., 2017)。
- 操作规范和培训: 医护团队需定期技能和消毒流程培训,持续提升护理质量。
- 新兴技术手段: 比如部分医院引入紫外线空气净化,提升手术环境安全。
- 发现持续发热、流液等表现及时就诊
- 保持饮食清淡,多摄入高蛋白易消化食品,如鸡蛋羹、瘦肉粥,有利于伤口愈合
- 家属陪护期间做好手部清洁,共同降低感染风险
延伸阅读 & 参考文献
- Rossi, P., Accetta, F., Citerio, G., & Stocchetti, N. (2022).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in neurosurgery: an updat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41(5), 863-879. https://doi.org/10.1007/s10096-022-04470-3
- Korinek, A.-M., Golmard, J.-L., Elcheick, A., et al. (2008). Risk factors for neuro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after craniotomy: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2944 patients. Neurosurgery, 62(3), 556-563. https://doi.org/10.1227/01.NEU.0000317309.21330.8B
- Campbell, P. G., Yadla, S., Nasser, R., Malone, J., Maltenfort, M. G., & Ratliff, J. K. (2017). Patient comorbidity score predicting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after surgery for degenerative spine disease. Spine Journal, 17(3), 377-383. https://doi.org/10.1016/j.spinee.2016.09.008
本科普内容以最新循证医学为依据,关注每个细节,把风险化解在日常生活中。感染虽常见,但只要用对方法,加点耐心和细致,就能让手术恢复路上少些波折,多些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