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深入了解腹主动脉瘤:无声的杀手与现代医学的挑战

  • 9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深入了解腹主动脉瘤:无声的杀手与现代医学的挑战封面图

深入了解腹主动脉瘤:无声的杀手与现代医学的挑战

很多人做体检时,听说过“腹主动脉瘤”这个词,但大多数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这种疾病就像小区里的漏水管道,一旦“破裂”,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麻烦的是,它早期真的不太容易被发现。今天,让我们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把腹主动脉瘤的谜底一层层揭开。

01 腹主动脉瘤是什么?

简单来说,腹主动脉瘤是一段腹主动脉因“管壁变薄”而产生的局部膨胀。有点像打气球时某一块特别鼓,经不起压力时可能突然破开。

  • 腹主动脉是腹部最大的一根“主干道”,负责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肚子以下。
  • 当这根“主干道”某处膨胀超过正常直径 1.5 倍时,就叫腹主动脉瘤。
提醒: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通常没有特殊感觉。

02 这些信号,别忽视

有些人会意外发现下腹部跳动明显,但多数人几乎没察觉。等到出现这些症状时,可能已经不容小觑了:

症状类型 具体表现 生活案例
早期信号 偶尔感觉下腹部有轻微跳动感,或者锅盖扣在大肚子上的敲击般声响(极少见) 王先生(61岁)做体检时,医生摸到肚子里有个搏动性包块,他本人其实没什么感觉。
明显表现 持续腹痛、背痛,甚至突发昏厥
皮肤苍白冷汗密布,血压突然下降(这些多提示主动脉瘤已巨大或出现破裂)
刘阿姨(68岁),近期突然感到下腹剧痛,并伴有恶心,最终紧急送医被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破裂。
说明: 早期多无症状,只有当瘤体明显增大或出血时,才会出现严重不适。

03 腹主动脉瘤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得腹主动脉瘤,有的人却很少见?其实和年龄、遗传以及生活习惯有关。

  • 年龄增大: 研究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5%(Sakalihasan et al., 2018)。动脉壁随着年龄老化,弹性就变差。
  • 吸烟: 吸烟会损伤血管壁,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Lederle et al., 2015)。吸烟者的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数倍。
  • 家族遗传: 如果直系亲属有人患过腹主动脉瘤,那患病的几率会明显上升。
  • 高血压、动脉硬化: 这些疾病让血管承受的压力更大,促进病变发生。
  • 少数特殊疾病: 如马凡综合征(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也可能导致腹主动脉结构异常。
提醒: 形成机制主要是血管壁弹性减弱与慢性损伤,不能简单认为是“吃坏了”。

04 一步到位的检查方法

如果怀疑腹主动脉瘤,最直接的办法是做影像检查,而不是凭感觉或单靠外观。

  • 腹部超声: 无创、方便,是筛查腹主动脉瘤的首选(Lederle et al., 2015)。
  • CT扫描: 能精确显示瘤体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适合做进一步详细评估。
  • MRI: 对不适合做CT的部分人群,可以是另一种选择。
小贴士: 有腹部跳动包块、家族史、或60岁后有吸烟史的人群建议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05 治疗选择全解析

治疗腹主动脉瘤,医生通常会根据瘤体的大小和生长速度来选择方案。通常包括三种主要方式:

  • 定期随访监测 🩺: 当瘤体较小(通常小于5.5cm)且无症状时,每6到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即可。
  • 药物辅助控制: 目标是控制合并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延缓病情进展。
  • 外科手术修复:
    • 开放手术: 适合体质较好的患者,通过开腹切除瘤体,放入人工血管。
    • 微创腔内修复(EVAR): 通过股动脉放入“支架血管”,创伤小、恢复快,越来越多患者选择。
说明: 一旦出现持续腹痛、晕厥,或影像学发现瘤体增大,及时就医是最安全的做法。

06 怎么预防和健康管理?

并非所有的腹主动脉瘤都能完全预防,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定期体检查实在有帮助。以下列出比较实用的方法👇

方法 具体建议 适用人群
控制血压 规律服药,日常监测,低盐膳食,避免熬夜 中老年、高血压人群
饮食推荐
  • 新鲜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保护血管)
  • 深海鱼类(含ω-3脂肪酸,有利血管健康)
  • 坚果适量(如核桃、扁桃仁,助力血管弹性)
所有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
规律运动 散步、慢跑、游泳这类温和运动,每周有2-3次就很好 绝大多数人
定期体检 建议60岁或有家族史的人,主动要求腹部超声筛查 高风险人群
建议: 哪怕没症状,6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时,都值得和医生谈谈是否筛查腹主动脉瘤。至于饮食,平衡多样最有益,没必要彻底忌口某几类食物,但鼓励多吃蔬菜和鱼类。

腹主动脉瘤像潜伏的小隐患,虽然大部分人可能永远不用面对它,但一旦发生,早发现、早干预还是能大大降低风险。实际上,定期检查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足够了。如果你身边有人正面临这方面困扰,也别太紧张,和专业医生沟通才是最靠谱的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 Lederle, F. A., Johnson, G. R., Wilson, S. E., et al. (2015). The Aneurysm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Study Screening Program: Validation Cohort and Final Result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0(10), 1425-1430.
  • Sakalihasan, N., Limet, R., & Defawe, O. D. (2018).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e Lancet, 371(9622), 1577–1589.
  • Moll, F. L., Powell, J. T., Fraedrich, G., et al. (2011).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41(Suppl 1), S1-S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