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科普知识与预防策略

  • 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科普知识与预防策略封面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科普知识与预防策略

01 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提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有时候天刚亮,呼吸间胸口发闷,以为不过是累了点;吃饭走动气喘,甚至偶尔有那么一下小小的心悸,觉得休息就能缓过来。其实,生活里那些看似“亚健康”的小状况,有可能正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来的信号。这种病和身体自己的血管“变硬”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就是输血给心脏的“高速公路”上积着越来越多的“石子”。慢慢地,心脏用起劲来,比正常人吃力多了。
注意,这并不是少数人的问题。国际上不少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冠心病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之一(Virani et al., Circulation, 2021)。我们的父母、同事、甚至自己——谁都可能被这个“慢性小麻烦”纠缠。早了解一点,行动起来,心脏才更“安稳”。

02 哪些信号千万别当小事?😰

心脏出点小状况,它往往不会一上来就“大动干戈”。但有时候,症状会突然变严重。常见表现有:
  • 胸痛或胸闷:通常在劳累、爬楼,甚至情绪激动的时候出现,胸口感觉像压了块石头一样,休息几分钟后会缓解。
  • 气喘和呼吸费力:日常活动时容易喘不上气,和以往相比明显不同。
  • 持续乏力:明明休息了,却觉得特别累,没有精神。
  • 心悸或心跳加速:突然心慌,或心跳乱跳,有的人夜间被憋醒。
比如,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身高180cm,体重80kg),经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手术前持续胸痛、气促,甚至发生了室间隔穿孔和胸腔积液。这个病例说明,胸痛和气促如果持续、明显,就绝不是“小问题”,应尽快到医院做系统检查,不能只“扛一扛”。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症状都这么明显,有的人只觉得累,有的人觉得吃不下饭——所以见到上面这些信号,即使不像典型“心脏病发作”,也不能忽视。

03 到底什么原因让冠状动脉“堵住了”?🔬

简单来讲,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能”的血管,而“动脉粥样硬化”则像血管壁上一点点堆积起的“水泥块”,让原本通畅的路变窄。时间久了,血液不好流通,心脏“缺油”就出故障了。
主要原因分三个方面:
  1. 脂质堆积:长期高血脂、胆固醇升高,会让这些物质沉积在血管壁,就像日积月累的污垢堵住了下水道。研究表明,高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Ference BA et al., JAMA, 2017)。
  2. 炎症反应:慢性炎症(比如吸烟、牙周炎、高血压)让动脉内膜变脆弱,更容易让“坏东西”渗入,形成粥样斑块。这也是为什么生活方式影响会这么大(Libby et al., Nature, 2019)。
  3. 生活方式:肥胖、缺乏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压力过大,都会让血管变得“不健康”。年龄增长、男性、家族史等遗传因素,也增加了风险,不过可控的部分才是关键。
以上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来敲门”的底气。关键是长期积累。年轻时不注意,等有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多年。

04 医生会建议做哪些检查?🧪

真正想知道“心脏有没有事”,仅靠自我感觉远远不够。很多检查其实很常见且安全,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推荐不同方案。常见的主要包括:
  • 心电图:用于判断有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是最基础的心脏“体检”。
  • 心脏超声(B超):能直观看到心脏“跳动”的实际情况,包括室壁、瓣膜、积液等情况。
  • 冠状动脉造影:一般用于症状明显、怀疑严重冠心病时,通过血管“拍片”来判断堵塞、狭窄的位置和程度(Yusuf et al., Lancet, 2004)。
  • 血液检测:如血脂、肌钙蛋白、电解质、炎症指标等,帮助判断心脏损伤及整体代谢状况。
检查的实际组合取决于症状和初查结果。如62岁男性患者急性心梗病例,术前各项心肌损伤指标(如肌钙蛋白T >2000ng/L)高度提示心肌受损,结合心脏影像学检查,最终明确诊断,并及时手术,结果明显改善。这样科学的检测,是及时“止损”的关键一步。

05 如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旦明确诊断,治疗分为药物、介入和手术等几条路。每个人的方案都不同,关键要配合医生科学管理。简要分为:
  1.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分抗血小板(如阿司匹林)、调脂(如阿托伐他汀)、利尿剂、防心律失常等。药物能减少心梗和复发风险,延缓病情进展。
  2. 介入治疗:心脏支架(PCI)可快速打通严重狭窄的血管。适合症状严重、药物效果不显著或急性发作的人群。
  3. 心脏手术:比如冠脉搭桥术,适合多支血管严重堵塞的患者。术后配合康复锻炼,恢复生活质量。
以之前的那位62岁男性患者举例,住院期间接受了室间隔修补和冠脉搭桥术,术后按医生指导服用抗凝、降脂等药物,出院后休养一个月,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只靠短期治疗远远不够,长期配合和监测才能让心脏慢慢恢复。
总结一句话:配合医生,按药方案执行,不随意停药,坚持长期复查,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则。

06 生活中怎么做,能让心脏更轻松?🍎🏃

日常管理其实才是阻止“血管变窄”最有效的方法。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习惯越早养成越好:
  • 日常运动:每周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车,累计超过150分钟。哪怕只是上下班提早两站下车步行,长期慢慢加量,也会带来明显改善。
  • 均衡膳食:🥦多选用新鲜蔬菜、粗杂粮、适量坚果,以及鱼类。
    例:每日早餐可添加燕麦片(帮助降低血脂),炒菜多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晚餐加一份鱼或豆制品。每顿饭薯类当主食的一小部分也很有好处(He FJ et al., BMJ, 2020)。
  •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睡眠,缓解精神压力。例如每晚固定休息时间,必要时通过深呼吸放松自己,帮助心脏保持最佳“状态”。
  • 控制体重:体重每减少1kg,血压、血脂负担就会减轻。可以采用每天早起称重,并记录的方式,慢慢改善体重。
  • 戒烟限酒:戒烟是最立竿见影的好习惯,有研究显示,戒烟后心血管风险显著下降(Pan A et al., Circulation, 2013),饮酒应适量,能少则少。
一句话,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其实和“修高速公路”一样,虽费点时间和耐心,但换来的是稳稳的健康资本。如果遇到家族里有类似病史,就更应该定期体检,主动和医生请教。

结语:关心自己的心脏,比什么都值得

有的人觉得,心脏问题是年龄大的人才会有,其实生活方式和遗传性一样影响深远。本文提到的患者病例,让人看到病程发展其实并不遥远——有些信号如果我们早在意、早行动,完全可能把大风险拉回到小麻烦。
守护心脏健康,就像平时额外多查看几次家里电路,是平淡生活的小细节。只要做得靠谱,每个人都能活得更轻松。
💚日常多走一步路,主动选择健康饮食,和医生沟通更多,心脏就会“感激”你许多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Virani, S. S., Alonso, A., Aparicio, H. J., Benjamin, E. J., Bittencourt, M. S., Callaway, C. W., ... & Tsao, C. W. (2021).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1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43(8), e254–e743.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950
  2. Ference, B. A., Ginsberg, H. N., Graham, I., Ray, K. K., Packard, C. J., Bruckert, E., ... & Catapano, A. L. (2017).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Evidence from genet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318(10), 1023-1032.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7.6289
  3. Libby, P., Ridker, P. M., & Hansson, G. K. (2019).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practice. Nature, 473(7347), 317–3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172-6
  4. Yusuf, S., Hawken, S., Ôunpuu, S., Dans, T., Avezum, A., Lanas, F., ... & INTERHEART Study Investigators. (2004).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64(9438), 937-95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4)17018-9
  5. He, F. J., Li, J., & MacGregor, G. A. (2020). Role of dietary potassium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PROs and CON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 368, m141. https://doi.org/10.1136/bmj.m141
  6. Pan, A., Wang, Y., Talaei, M., Hu, F. B., & Wu, T. (2013). Relation of smoking with total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Circulation, 127(19), 1970-1979.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13.00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