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菌性鼻窦炎:你不知道的背后故事
真菌性鼻窦炎是什么?
下班回家的地铁上,隔壁座位一位年轻人时不时揉鼻子,还不住地发闷哼,空气里隐约带点消毒水气味。其实,很多人对反复鼻塞、鼻子不舒服已经见怪不怪,却很少有人知道,鼻窦炎里还有个特别的小分支——真菌性鼻窦炎。
简单来说,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由真菌(像霉菌这一类微生物)引起的鼻窦炎症,和普通的细菌、病毒感染不一样(Singh, A., et al., 2022)。它可能表现得跟感冒鼻炎差不多,但治疗方式却大不相同。真菌本来就是空气中常见的“常客”,一般不会轻易惹麻烦,关键还在于宿主的身体状况和鼻腔环境。
如果用比喻来说,普通鼻窦炎是“细菌捣蛋”引起的堵车,而真菌性鼻窦炎则像“霉菌偷偷在角落生根发芽”,慢慢造成问题。
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
- 免疫力低下:比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朋友,更容易被真菌“缠上”。
- 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肿瘤或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体内环境变化让真菌更有可乘之机。
举例:54岁的王师傅,因“反复鼻塞、头闷”就诊,医生发现他因糖尿病导致身体防护力下降,最后被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 - 鼻腔局部环境异常:如鼻腔结构异常、反复用抗生素或激素喷雾后,正常的菌群被破坏,也容易让真菌“趁虚而入”。
- 长期暴露潮湿环境:在潮湿、通风差的环境下工作或生活,鼻腔总是容易接触到各种霉菌孢子。
医学研究显示: 免疫功能不全者患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风险升高至4倍以上(Turner, J.H., et al., 2013)。对这些群体来说,真菌就像一类“不速之客”,有机会就悄悄扎根。
高风险群体 | 直接原因 | 提醒 |
---|---|---|
糖尿病患者 | 血糖影响免疫系统,真菌易繁殖 | 控制血糖很重要 |
免疫低下 | 自身体防御系统薄弱 | 如生病需警惕异常鼻症状 |
鼻腔结构异常 | 不畅通易藏污纳垢 | 定期检查鼻腔健康 |
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前期表现确实容易被忽略。有些人觉得只是偶尔鼻子不通气,或早上起来觉得鼻腔比较干燥,并不以为意。症状如果持续时间短、仅偶发,那多数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过,一旦真菌大量繁殖,症状就会慢慢加重——鼻塞变得持续,鼻腔有粘稠分泌物、面部有隐隐闷胀感,有时还伴随嗅觉减退。
- 偶发性鼻塞或单侧堵塞 ⟶ 需关注是否反复
- 持续性面部胀痛 ⟶ 提示炎症已蔓延
- 嗅觉变差、持续流脓涕 ⟶ 鼻腔黏膜已遭破坏
- 偶尔头晕、低热 ⟶ 警惕感染扩大
病例参考:一位29岁的女士,起初只觉得“偶尔鼻子不通”,几个月后发展为“持续性鼻塞、无力”,检查后发现鼻窦中有大量霉菌团块。这种变化其实走得悄无声息,直到症状严重才会引起重视。
别忽视: 如果单侧鼻塞、分泌物改变明显,同时面部胀痛、嗅觉持续变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别等自愈。
怎样才能确诊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性鼻窦炎和其他类型的鼻窦炎在症状上常常分不清,确诊主要得靠详细的检查。医学上的诊断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步:
检查方式 | 说明 |
---|---|
NCT/CT或MRI | 能看到鼻窦内异常软组织或肿块,有时还见“斑点状强化”影像。 |
鼻内镜检查 | 直接看到增生组织、颜色发黑团块,高度怀疑为霉菌团。 |
病理学和真菌培养 | 取出异常组织后,显微镜下确认霉菌菌丝,做进一步分类鉴定。 |
小贴士:检查过程中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大多较快完成,准确认识病因是有效治疗的基础。
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式
一旦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一般会比普通细菌性鼻窦炎复杂。现在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两类:
- 抗真菌药物:比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医生会根据具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选择。
- 手术治疗:部分患者需要通过鼻内镜微创手术清理窦腔“霉菌团块”,为药物治疗清除障碍。
通常,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效果更佳,医生会根据个人体质和鼻腔情况综合考虑。
治疗期间如出现新症状或副反应,一定要及时反馈医生,不要中断用药或自行减量。
日常怎么预防真菌性鼻窦炎?
推荐做法 | 具体说明 | 生活举例 |
---|---|---|
通风、干燥环境 | 减少霉菌滋生几率,鼻腔少受刺激 | 家里勤开窗,浴室用干燥剂 |
均衡饮食增强免疫 | 提高机体防御力,减少反复感染 | 多吃新鲜瓜果、五谷杂粮和优质蛋白 |
合理运动 | 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鼻腔黏膜健康 | 一周三次快走或慢跑 |
保持鼻腔卫生 | 定期轻柔清洗,避免异物滞留 | 用生理盐水冲洗,是不错的选择 |
- 荞麦粥 + 增强免疫力 + 早餐选荞麦粥配些蔬菜
- 鸡胸肉 + 修复组织 + 每周吃2-3次水煮或炖煮
- 新鲜蓝莓 + 含丰富多酚,有助对抗氧化 + 饭后加一把蓝莓
- 持续鼻塞、单侧分泌物明显异常
- 面部反复涨痛、鼻涕发绿
- 伴有视物模糊、头痛加剧等症状
最后的小结
真菌性鼻窦炎虽不像“感冒”那么常见,却也不算罕见。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鼻腔不适不见好,早查明早处理最省心,别等小麻烦变成大障碍。健康其实没那么复杂,吃对东西、注意环境和自我感觉,用科学的态度照顾自己就够了。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用,如果觉得实用,可以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 Singh, A., et al. (2022). Fungal rhinosinusitis: Current perspectives. Current Fungal Infection Reports, 16(3), 75-84.
- Turner, J. H., & Soudry, E. (2013). Fungal rhinosinusit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 Allergy, 27(3), 207-213.
- Montone, K. T. (2016). Fungal rhinosinusitis: A pathology update. Annals of Diagnostic Pathology, 22, 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