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迷雾:神经性耳鸣与脑鸣的真相揭示
有的人一到夜深人静时,突然觉得耳边嗡嗡响,有的甚至感觉整颗脑袋像装了个小发条,总有微妙的声音缠绕。遇到这种事,不少人心里都会有点小担心:我是耳鸣,还是脑鸣?这种声音,会不会暗示着什么健康隐患?其实,这两类症状虽然听起来相似,背后的原因却大不一样。接下来,我们聊聊它们的区别,怎么判断、怎么应对,用最实用的方法帮你守护听觉和大脑健康。
01 你听到的“响”,可能不是声音
有时坐在安静的房间里,耳朵突然传来嗡嗡、嘶嘶或者铃声,外间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感觉,这就是“耳鸣”。简单来说,耳鸣指的是在没有实际声音刺激的情况下,自己却明显听到某种杂音,这些声音大多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身体自己“制造”出来的。
声音有哪些类型? 这种“自带BGM”可能短暂、偶现,比如感冒后偶尔听见嗡嗡,缓一缓又没事了;也有的持续出现,甚至影响到睡眠或者注意力。耳鸣可以分为生理性(偶发、容易恢复)和病理性(持续、令人困扰)两大类。分清类型,才好判断接下来的应对策略。
02 神经性耳鸣:伤在神经,难在持续
神经性耳鸣主要是由于听觉系统的神经部分出了点“小故障”。最常见的场景,往往是久噪音暴露,例如长期在工地或工厂工作,耳朵受损后,听神经错误地将无声信号理解成“响声”传给大脑。
症状阶段 | 具体表现 |
---|---|
初期 | 偶尔嗡嗡响,安静时感知,通常持续时间不长 |
后期 | 声音持续、影响注意力或睡眠,伴随听力下降,甚至变得烦躁 |
长期神经性耳鸣,容易影响情绪和生活质量,有时还会伴随注意力下降。值得强调的是,如果伴随明显听力下降,应尽早关注和干预。
03 脑鸣:不是耳朵,是大脑"放的声音"
脑鸣,听起来有点玄,其实它是指大脑自己“产生”的异常声音感受。这种症状多数情况下,听耳机、接触刺激性电流、长期熬夜劳累后易触发。不同于神经性耳鸣,脑鸣的人大多听力正常,但头部却始终有种仿佛音浪翻涌的感觉。
脑鸣持续时间长了,会让人精神紧张、睡眠受影响,不过,大部分不会引起结构性损害,也很少并发听力下降。要格外关注的是,它常常和焦虑、睡眠障碍等“神经性问题”有点关系。
04 两者怎么分?症状、原因与区分要点
神经性耳鸣和脑鸣虽然都让人觉得被无形的“声音”困扰,但它们其实“源头”不同。简单用一个表格帮你厘清:
特点 | 神经性耳鸣 | 脑鸣 |
---|---|---|
主要来源 | 听觉神经受损 | 大脑自身神经信号混乱 |
症状表现 | 有时伴随听力下降,声音形式多为持续性嗡嗡、嘶嘶 | 绝大多数无听力损失,感觉声音在头部环绕 |
诱发因素 | 噪音、耳部病变、年龄相关退化 | 身心压力大、长期熬夜、神经紊乱 |
检查结果 | 多伴有听力测试异常 | 医学影像、听力一般正常 |
小TIPS: 如果嗡嗡声长期、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而且伴有听力下降,更多考虑神经性耳鸣。脑鸣则多见于精神压力过大或极度疲劳后。
05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风险与健康影响
- 长期噪音暴露 (最常见致病点): 噪音令听觉神经细胞逐步受损,严重时直接造成神经性耳鸣。研究显示,在工业噪音环境下工作超过5年,神经性耳鸣发病率可明显高于一般人群[1]。
- 耳部疾病与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耳蜗等听力结构老化,部分人更易出现持续耳鸣或听觉紊乱。像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病等也常伴耳鸣。
- 精神压力、睡眠障碍: 情绪紧张、长期失眠,可使大脑神经递质紊乱,易出现脑鸣。“焦虑-耳鸣共病”现象在临床中被多次观察[2]。
- 药物不良反应: 一些抗生素、化疗药物会影响听神经,有些病人因药物副作用出现持续性耳鸣。
- 遗传与慢性病: 部分家族易感性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听觉神经,出现耳鸣或脑鸣。
06 怎么查出来?诊断和治疗措施
发现长期耳鸣或脑鸣首先不要慌。听力科(或耳鼻喉科)医生一般会建议以下步骤帮助判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案:
- 听力测试(纯音测听):能检测听力下降,主要用于神经性耳鸣诊断。
- 耳部影像学(如MRI):排查结构性问题,如肿瘤或内耳异常。
- 神经系统检查:可判断脑神经信号异常状况,常见于脑鸣相关问题。
- 心理状态评估:有助于识别与焦虑、抑郁等情绪有关的脑鸣类型。
药物干预: 某些血管扩张剂、神经调节剂,适用于部分神经性耳鸣。
助听设备: 专为有听力损失的患者定制,有时能“掩盖”耳鸣杂音。
心理干预: 冥想、认知行为疗法,已被用于缓解因焦虑或压力诱发的脑鸣。
治疗选择需根据个人具体病因和症状而定,最好与医生共同决定。
07 日常怎么养护?实用的预防和管理建议
不管是神经性耳鸣还是脑鸣,只要掌握实用方法,绝大多数人都能把它“驯服”。下面这些建议,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复发和加重的风险。
- 毛豆 + 保护神经功能 + 每周吃2~3次毛豆,可以多做清蒸或凉拌,富含B族维生素和钙,有助于听神经健康。
- 南瓜 + 补充微量元素、护耳有益 + 南瓜含锌和胡萝卜素,有助于提升自身抗氧化能力,每周吃1~2次南瓜粥或炖汤。
- 水果(如蓝莓、猕猴桃) + 缓解神经压力 + 含丰富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有益减轻压力,每天吃点水果有好处。
- 积极锻炼:适度有氧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对预防耳鸣和减轻焦虑有帮助。
- 规律作息:不熬夜,每晚保证7小时睡眠,可减少大脑神经疲劳,降低脑鸣发作频率。
- 减少耳机音量:听音乐别超过半小时,音量控制在最大的一半以下,减轻神经负担。
- 定期体检:40岁以后建议2年做一次专业听力评估和耳部健康检查。
🔬 参考文献
- Jastreboff, P. J., & Hazell, J. W. P. (2004). Tinnitu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Oxford: Wiley-Blackwell.
- Ziai, K., Moshtaghi, O., Mahboubi, H., Djalilian, H. R. (2017). Tinnitus patients with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Laryngoscope Investigative Otolaryngology, 2(2), 93–97.
- Hoare, D. J., Edmondson-Jones, M., Sereda, M., Akeroyd, M. A., & Hall, D. (2014). Amplification with hearing aids for patients with tinnitus and co-existing hearing los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 CD0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