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帕金森:药物与手术的双重战场
01 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小变化
其实,帕金森病大多数时候是“悄悄”来访的。你或许在家中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平时话多、动作利落的长辈,突然变得说话轻了,脸上的表情似乎没那么丰富,手写字也越来越小。这些细微变化,很容易和普通老化混淆,但其实,这正是帕金森病在悄然给生活带来的小麻烦。
如果你发现家里有人走路时手臂摆动变少,或者扣衣服变得不那么利索,这些隐约的信号都值得关注。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影响动作,还能带来精神上的负担,比如失眠或情绪低落。虽说它和年龄增加关系密切,但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有早期症状出现。
小贴士: 多数帕金森患者在40岁以后才会有明显表现,但不排除30多岁就出现轻微手抖的情况。如果你身边的人有这样不易察觉的微妙变化,不妨多关心一句。
02 药物治疗|缓解但不可根治
帕金森病的第一步通常是药物治疗。最为常用的药物叫“左旋多巴”(Levodopa),它能在体内转化为多巴胺,改善手抖、动作迟缓等症状。还有一类叫多巴胺激动剂的药物,通过模拟多巴胺的作用,也有助于缓解运动异常。
不过,这些药物并不是万能的。刚起效时的确可以让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用久了可能会遇到“药效波动”——有时候药物作用特别明显,有时候却似乎没什么用。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不自主动作或消化系统不适。
药物种类 | 主要作用 | 典型副作用 |
---|---|---|
左旋多巴 | 补充多巴胺缓解手抖、僵硬 | 恶心、不自主动作 |
多巴胺激动剂 | 模拟多巴胺功能 | 困倦、幻觉 |
小提醒: 一位62岁的退休老师刚开始吃左旋多巴时,症状明显改善,但5年后开始出现药效时间缩短。这说明药物治疗虽有效,但需要不断调整用药和监测反应。
03 手术治疗 🛠️|药物“撑不住”时的备选项
当药物效果越来越不理想,或者患者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一些人会考虑“脑深部刺激术”(DBS)。这种手术其实就像在大脑里安装了一个“节奏器”,能够通过电刺激调节异常神经信号(Deuschl et al., 2006)。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 DBS。通常建议药物能控制但副作用严重,或症状影响生活时再考虑。具体流程包括术前筛查、手术植入、后期调试三个阶段。值得一提,手术不会让疾病消失,只能减轻症状,让患者动作变得顺畅一些。
案例: 59岁的张先生,服药8年后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经综合评估接受脑深部刺激手术。术后三个月,原本影响走路的症状明显改善,但时不时还要调整手术参数。
这个例子也反映,手术带来的好处是相对的,还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继续调整。
📝 TIPS:有严重认知障碍或很难配合术后调整的患者,通常不适合手术方式,因为脑深部刺激术需要持续调节,不是一劳永逸。
04 药物和手术如何挑选?
帕金森病的治疗就像给不同的锁配备匹配的钥匙,不同患者的需求差异非常大。年轻患者,尤其是动作症状比较轻时,更倾向从药物开始;而年纪较大、有多年用药史且反应逐渐变差的患者,或许会考虑手术辅助。
- 1. 起病年龄: 年龄较轻的患者,往往药物效果更持久,副作用更轻。而70岁以上的患者,手术可能要更慎重考虑(Moro et al., 2010)。
- 2. 症状类型: 有的患者动作症状为主(手抖、僵硬),有的则以平衡不稳为主。动作型更适合DBS,平衡障碍则不一定能得到改善。
- 3. 个体耐受: 不同人对药物和手术的反应不一样,需要根据自身感受和医生评估,逐步尝试和调整方案。
实际场景: 55岁的赵女士服药后效果尚可,但因担心药物副作用,希望保守治疗,定期复诊、微调药物,让她平稳度过了好几个年头。说明治疗方案,并非“一刀切”,而是量身定制。
05 药和刀,谁让生活变好?
有关药物和手术的效果,国际上有不少对比研究。2010年一项经典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发现,DBS 手术组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平均改善了50%,而单纯用药组为25%(Williams et al., 2010)。
但这种“改善”同样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手术组出现的感染风险、轻度思维下降等。药物组副作用多为胃部反应或药物相关运动障碍。说起来,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最关键的还是适不适合本人。对于晚期、药效波动强的患者,手术可能大幅提升生活质量;对于症状轻、刚起步的病人,精细的药物调整也能维持不错的状态。
指标 | 药物组 | 手术组(DBS) |
---|---|---|
运动症状改善 | 约25% | 约50% |
常见副作用 | 运动障碍、恶心 | 感染、思维减退 |
生活质量提升 | 适中 | 显著 |
实际体验: 有的患者手术后生活几乎“换了新样”,也有患者因副作用困扰选择继续药物维持,体验非常个体化。
06 家人支持不能少 🤝
很多帕金森患者和家属最难熬的其实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反复的焦虑和无助。不管是哪一种治疗方法,家人的陪伴和沟通都特别重要。照顾过程中,也别“硬撑”,有需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社工、咨询师的帮助。
- 及时交流药物/手术相关变化,理解患者感受,避免因症状波动责怪本人。
- 鼓励患者适当锻炼,比如慢走、太极、柔韧训练,有助于维持行动能力。
- 保持正面的生活态度,不过度关注疾病,做好日常饮食(高纤蔬果、充足蛋白)和规律作息。
- 如果出现记忆力下降、低落等情绪问题,不妨早点咨询专业人员,别总想着“扛一扛就过去”。
💡温馨建议: 面对帕金森,沟通和支持比药物和手术更能带来长期的力量。
07 饮食和日常如何调养?
日常饮食也是调养帕金森病的重要一环。这里主要说说对身体有好处、适合长期坚持的部分。
食物 | 具体功效 | 建议做法 |
---|---|---|
深色蔬菜 | 补充抗氧化物,减轻神经损伤 | 每天随餐多加一份菠菜、芥兰 |
大豆及豆制品 | 优质蛋白,有助神经恢复 | 可早晚换着吃豆腐、豆浆 |
坚果 |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支持脑部健康 | 每天一小把核桃或杏仁 |
- 清淡饮食、少油少盐,有利药物吸收。
- 多喝水,预防便秘(帕金森患者容易肠蠕动慢)。
- 定期复诊,有症状变化或药物副作用时及时就医。
- Deuschl, G., Schade-Brittinger, C., Krack, P., Volkmann, J., Schäfer, H., Bötzel, K., ... & Wolf, E. (2006).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5(9), 896-908.
- Moro, E., Lozano, A. M., Pollak, P., Agid, Y., Rehncrona, S., Volkmann, J., ... & Deuschl, G. (2010). Long-term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study on subthalamic and pallidal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25(5), 578-586.
- Williams, A., Gill, S., Varma, T., Jenkinson, C., Quinn, N., Mitchell, R., ... & Daniel, S. (2010). Deep brain stimulation plus best medical therapy versus best medical therapy alone for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 (PD SURG trial): a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Lancet Neurology, 9(6), 58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