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小碎步: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改善之路
01 开始聊聊什么是帕金森病?
在日常门诊,有些中老年朋友会发现,起身时身体有点僵硬,走路时好像“脚底粘了点东西”,但一开始并不在意。其实,这些变化,可能和帕金森病有关。
简单来说,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的神经功能退化疾病,通常见于60岁以上人群。它最初的表现可能只是手部轻微颤抖,动作比以前缓慢。随着疾病发展,步态和日常生活明显受影响。
健康影响:患者会因为运动变慢、走路变窄小,自己平衡也不如以前,容易跌倒。久而久之,日常独立生活也变得辛苦起来。
🧠 记住:帕金森并不可怕,有方法帮助患者生活更好。
02“ 小碎步”:有哪些明显特征?
表现 | 生活实例 |
---|---|
步幅变小 | 张大爷(72岁、男性、确诊2年),走路像在量步子,脚一小步一小步挪。 |
起步费力 | 有患者站定后再迈步,总像被“钉”在原地,稍等几秒才能动。 |
步态拖沓 | 脚底贴着地面,抬不起来,听起来会有擦地声音。 |
转弯费劲 | 家属常看到有的人转身时几乎在轮圈里原地打圈。 |
对家人来说,这种“小碎步”看起来不严重,但持续下去,患者容易摔跤或丧失独立行走能力。
👀 小提醒:一旦发现家里老人走路步子变小,需要引起注意,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时。
03 步态为什么会变成“小碎步”?
帕金森病的“小碎步”,背后其实是身体神经系统出问题。
原理解析:
- 神经递质减少: 帕金森患者脑内的多巴胺(一种神经信号分子)分泌减少,让大脑和四肢之间的信息传递变慢。
- 控制系统出错: 运动协调中枢(基底节)异常,会导致启动和调节动作的功能下降,走路就像“机器掉链子”。
- 年龄因素: 据Olanow等(Olanow CW et al., 2009, The Lancet Neurology)等研究,60岁以上人群发病比例大幅升高,家族中有类似病史的风险也较高。
🚩 要小心:步态逐渐变小、脚不听使唤,说明身体发出了信号,慢不得,需要关注!
04 改善“小碎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心理调整: 紧张会让动作更僵硬,保持平和心态,有助步伐自然放松。
- 适应环境: 减少杂物、避免地面湿滑,用柔和灯光让方向感强一点。
- 步态监测: 可以用计步器或手机APP,帮忙记录每天步数,用作自我观察。
🟢 简单来讲,规律生活和积极心态,是走稳步子的基础。
05 有哪些运动有助于改善步态?
运动训练是帮助走路恢复的关键。可以根据个人体力适当调整,以下方法不少康复医师会推荐:
- 1. 模仿式步态训练🦶
沿着平直线路用手扶着墙面,练习迈大步,每走一步都刻意放大步幅。 - 2. 节奏计数训练⏱
在旁人帮助下,让患者边走边数“一、二、一、二”,让步伐打拍子。 - 3. 提高下肢力量🏋️
椅子旁边扶着,慢慢坐下再站起,一组做10次,早晚各一组。 - 4. 平衡练习🌀
选择稳定的桌边单脚站立,每次5秒,左右交替。
病例举例:65岁的林阿姨坚持每天走直线“跨大步”训练,2个月后来复查,她的步幅平均大了5厘米,上下楼梯也不再需要搀扶。这说明,练习坚持下去,有可能看到明显进步。
06 生活方式调整与辅助工具该怎么选?
- 居家环境改善:室内地面铺防滑垫,家具边缘装软护角,用传感灯避免夜间跌倒。
- 辅助设备支持:可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四脚拐或助行器。有人刚开始会有心理压力,实际用上一段时间后,多数反映“走路确实安全多了”。
- 饮食搭配:多吃高纤维蔬果,增加膳食纤维帮助排便;适量补充蛋白质,对肌肉力量维持有好处(例如:每日适量豆制品、低脂肉类)。
小贴士:
食物 | 推荐理由 | 食用建议 |
---|---|---|
香蕉 | 含钾,有助维持神经功能 | 每天一个即可 |
燕麦 | 丰富膳食纤维 | 建议早餐食用 |
鸡蛋 | 优质蛋白,有助肌肉健康 | 每天1-2个,不需多吃 |
07 沟通协作:和医疗团队共同进步
沟通很关键。患者和家属最好主动和神经科医生、康复师建立定期联系,反映新出现的步态问题。
建议:如果觉得药效变弱、跌倒次数增多,别拖,及时回访医院。目前新的药物和手术方法发展很快,很多患者通过调整方案,步态得到改善。
👩⚕️ 实现更好的步态,有赖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三方的持续协作。
建议:如果觉得药效变弱、跌倒次数增多,别拖,及时回访医院。目前新的药物和手术方法发展很快,很多患者通过调整方案,步态得到改善。
👩⚕️ 实现更好的步态,有赖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三方的持续协作。
- 建立康复档案:便于后续调整方案
- 参与集体训练:有同行支持,心理更踏实
- 遵医嘱调整:药物变化、用量和时间都要记录
最后:帕金森病的“小碎步”能否改善,关键靠全程管理。每天迈大一点步,生活也可能变得更轻松些。
每次进步,都是对未来的最好投资。
每次进步,都是对未来的最好投资。
参考文献
- Olanow, C.W., Stern, M.B., & Sethi, K. (2009). 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 (2009). Lancet Neurology, 8(12), 1150-1160.
- Giladi, N., McMahon, D., Przedborski, S., Flaster, E., Guillory, S., Kostic, V., & Fahn, S. (2001). Motor Blocks in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y, 56(12), 1712-1717.
- Morris, M.E. (2000). Movement disorders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 model for physical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80(6), 578-597.
- Bloem, B.R., Hausdorff, J.M., Visser, J.E., & Giladi, N. (2004). Falls and freezing of gait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review of two interconnected, episodic phenomena. Movement Disorders, 19(8), 87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