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风险与防范
生活中,肚子老是不舒服,总觉得堵得慌,检查了好几次,却还是找不到问题原因。其实,在肝胆胰这一块儿,有些病变藏得很深,不少人要等到症状实在明显了,才会发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就是医生常用来查明这些深层问题的一种技术。不过,这项检查虽然很有用,却也不是毫无风险。今天,我们就把这个技术背后的细节捋一捋,既不吓人,也不美化,让每个人都能安心、科学地面对它。
01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名字有点拗口。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通过胃镜,把细管递到十二指肠,再分泌对比剂进入胆管和胰管,最后用X光显影来观察胆管、胰管情况的检查和治疗方法。这种技术不仅能查出胆管、胰管里有没有“堵塞”或“异常”,有时还能直接把问题处理掉,比如挤掉结石。
医生会先把带有摄像头的细长内镜送到十二指肠,然后通过特殊的小通道注入显影剂(对比剂),这样X线下就能看到胰胆管的样子。遇到需要,还能顺便进行“微创”处理,比如取出结石或者植入支架疏通管道。比起传统手术,创伤要小很多,对大多数人来说恢复更快。
02 说说ERCP适合哪些人?有什么价值?
- 1. 胆管结石、堵塞 胆管里进了结石,或有肿瘤堵住,胆汁排不出去,就会用到ERCP。40岁的李女士,反复黄疸,肝功能异常,B超显示胆管扩张,后通过ERCP发现是小结石堵塞,及时处理后症状缓解。这一过程有效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
- 2. 胰腺疾病难确诊时 有时候胰腺炎原因不明,或怀疑有肿块、慢性狭窄时,普通影像查不清,ERCP就能“查出隐患”。
- 3. 未解的顽固性黄疸 部分患者长期黄疸,原因查不明,用ERCP能直接“看见”管道内的真实状况,大大优化诊治方案。
03 为什么ERCP会带来风险?主要有啥危害?
风险 | 发病机制 | 健康影响 |
---|---|---|
胰腺炎 | 操作刺激到胰管,或对比剂反流引发炎症。 | 可能导致腹痛、发热、持续呕吐,少数发展为重症。 |
感染(胆管炎、败血症) | 内镜器械带入细菌,或胆管堵塞处难以完全引流。 | 表现为反复发冷、发热、严重腹痛,部分患者需系统抗感染处理。 |
出血 | 取石或切开术时损伤血管。 | 腹痛、解黑便,严重时甚至休克。 |
穿孔 | 管道壁被工具损伤造成破裂。 | 腹部剧痛,急需手术修补。 |
药物过敏 | 镇静剂或造影剂引起过敏反应。 | 皮疹、呼吸困难,需及时处理。 |
研究显示,ERCP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腺炎,发病率在3%-10%左右(Coté et al., 2015)。虽然绝大多数人只是轻微腹痛,但仍需警惕极少数严重并发症。
04 做ERCP前后,怎么把风险降到最低?
- 术前全面评估 有慢病、曾经做过胆胰手术、对药物有过敏史的人,提前告诉医生很重要。医生常根据既往既往病史、近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部分患者会额外安排肝肾功能检查和凝血指标检测。
- 优先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团队 医疗团队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并发症概率,很多时候“大医院”“专科中心”的经验更加扎实,就算突发状况也能及时应对。
- 术中小心操作+全程消毒 医生会严格把控操作手法,并遵循无菌技术,全过程都有专业护士监督。
- 术后密切观察 检查完并不是马上万事大吉。术后短时间内需留院观察:一旦腹痛、持续呕吐或高热,要及时告诉医护。
05 检查之后,患者需要怎么照顾自己?
大部分人在ERCP后2小时内可以正常苏醒,不过,身体有些“小信号”不该被忽视。比如短暂腹部轻微不适、嗓子干,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不必太担心。但如果觉得疼痛持续变重、恶心呕吐频繁、或者突然全身发冷发热,这时候一定要立刻汇报医生。
- 饮食: 检查当日先别急着大吃,少量流质饮食为主,24小时后感觉稳定再恢复正常饮食。
- 用药: 部分检查后需短期口服抗生素,根据医生建议为准,切勿私自加减。
- 症状观察: 术后48小时如果出现持续腹痛、解黑便、反复高热,及时返院。
- 休息: 检查后1-2天尽量减少剧烈活动,适当卧床,有利于身体恢复。
06 未来ERCP技术还能有哪些进步?
随着医学装备不断进步,ERCP的发展也在向“更安全、更微创、更精准”方向迈进。有研究正在探索更细更柔软的内镜头,尽量减少对胆管胰管的干扰;部分中心引入了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配件,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近年来,“内镜超声结合ERCP”等新技术出现,让医生不仅能看到“管道内”情况,还能更直观地定位病变,提高诊断率和安全性(Tsiamoulos et al., 2016)。再比如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的发展,有助于医生更快发现细微异常。
对于患者来说,未来或许能享受到“个体化预防+定制诊疗”的服务,让风险降低到更低水平。
引用参考文献
- Coté, G. A., & Sherman, S. (2015).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complications. Gastroenterology, 149(6), 1373–1385.
- Tsiamoulos, Z. P., Saunders, B. P., & Thomas-Gibson, S. (2016). Advances in ERCP and EU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30(5), 727–743.
- ASGE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2013). Complications of ERCP.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77(6), 96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