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固定与肌肉萎缩:你必须知道的防范秘诀
01. 肌肉萎缩的真相
日常生活中,扭伤骨折后打上石膏,很多人关心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赶快好起来,但更细心的家属开始发现:石膏摘掉后,原来结实的肢体却变瘦变软了。这正是大多人都没重视过的“肌肉萎缩”。
其实,医学上提到的肌肉萎缩,指的是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最典型的原因就是长时间不用,比如石膏让断骨稳住,反而让包裹骨头的肌肉“吃灰”——用得越少,消退得越快。短期石膏下,肌肉也许只是轻微松软或发虚;一旦时间拉长,甚至持续数周,会从“偶尔觉得弱”变成肉眼可见地细小无力。
02. 石膏固定的必要性与风险
- 石膏的作用: 对于骨折、脱位或者韧带撕裂等损伤,有时打石膏相当于给身体加一道“防护壳”。让断裂的部位安静愈合,避免错位。
- 肌肉风险:
不过,这种“保护”通常要求肢体处于静止状态。研究显示,长达三周的石膏固定,就能让局部肌肉力量下降20%及以上(Wall et al., 2013)。肌肉纤维一旦不用,新陈代谢就变慢,甚至部分细胞被身体回收利用,肌肉体积逐渐缩小。
- 现实例子: 👦 17岁的高中男生因篮球摔伤,右小腿打石膏4周,拆除后发现“小腿明显比另一侧瘦了不少”,“动起来软绵无力”。这个例子说明,哪怕是青少年,长时间沙发上“静养”,肌肉也会悄悄缩水。
03. 为什么石膏会导致肌肉萎缩?
肌肉睡“懒觉”的时间长了,身体其实在做加减法:减少不用的组织,节省能量。
导致萎缩的因素 | 具体机制 | 生活实际体现 |
---|---|---|
缺乏运动刺激 | 肌纤维不收缩,蛋白合成速率下降 | 肢体“静止不动” |
血液循环变慢 | 养分、氧气运输减少,影响细胞活力 | 石膏下手脚发凉发麻 |
年龄因素 | 年纪越大,肌肉修复速度越慢 | 中老年人拆石膏后恢复更久 |
个体差异 | 本身体质、遗传影响萎缩速度 | 有的人萎缩更明显 |
具体来讲,石膏内长期缺少活动,身体察觉到“用不上”这部分肌肉,开始减少蛋白质合成,回收掉部分纤维,变得消瘦。数据显示,儿童和老年人都是肌肉萎缩的高危对象,特别是70岁以上,每周肌肉量流失可达2%(Dirks & Wall, 2016)。
04. 在石膏期间如何防止萎缩?
方法 | 指导建议 | 日常小贴士 |
---|---|---|
🤲 静态等长收缩训练 | 不移动关节,只收缩肌肉(如收大腿、绷紧小腿) | 每天3-5次,一次10-20秒,医生同意后可开始 |
🦶 健侧肢体锻炼 | 锻炼未受伤的手/脚,减少整体肌肉流失 | 可以做简单握拳、抬腿等动作 |
专业理疗介入 | 由康复师操作,实施低频电刺激或手法按摩 | 必要时就医选择有资质的康复机构 |
05. 肌肉恢复,营养跟得上才行
肌肉合成离不开足够原材料。石膏期间和拆卸后的一段时间,合理吃点下面这些,对于恢复有好处:
推荐食物 | 有益功效 | 食用建议 |
---|---|---|
鱼、鸡胸肉、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 促进肌肉蛋白再生,修复受损组织 | 每天适量摄入,可分多次 |
豆制品、瘦肉 | 补充氨基酸,提高肌力恢复速度 | 每餐搭配些许即可 |
新鲜蔬果(如菠菜、西兰花、橘子) | 额外补充维生素C、E,帮助组织修复 | 每日至少两种蔬菜一份水果 |
奶制品(如牛奶、酸奶) | 钙质帮助骨头愈合,支持康复 | 早餐或加餐时饮用 |
06. 石膏期间的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 情绪变化: 长时间被石膏裹住,日常社交、娱乐受限,部分人容易产生焦虑、失落情绪。有的小朋友甚至“赖”上了轮椅,觉得做什么都不顺。
- 心理对康复影响: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可以提升康复动力,让肌肉逐步恢复期缩短。(Kairy et al., 2010)
- 简单建议: 和家人或专业心理师多沟通、适当参与线上学习/兴趣活动,转移注意力。家属尤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按节奏做康复训练。
07. 真实案例:从萎缩到全面恢复
有位62岁的女教师,左腕骨折打石膏5周,拆除后左前臂“又细又软”,但她坚持每日静态收缩练习和蛋白均衡饮食,三个月后腕力恢复到八成以上。她说:“刚开始肌肉像棉花,但慢慢恢复动作,信心和力量都回来了。”
🔬 未来,科技也在不断助力。近年来,3D打印透气石膏、低频电刺激康复仪正在小范围应用,让肌肉保持“微动”,有效降低萎缩发生率(Yamamoto et al., 2017)。虽然普及还需时间,但说明医学正在向精准和个性化康复迈进。
参考文献(APA格式)
- Bruins Slot, I. G., Braun, J. J., Polinder, S., Hovius, S. E. R., & Selles, R. W. (2015).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muscle atrophy during immobilization after hand and wrist fractures.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European Volume), 40(7), 717-724.
- Wall, B. T., Dirks, M. L., van Loon, L. J. (2013).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during short-term disuse: implications for age-related sarcopenia.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12(4), 898-906.
- Dirks, M. L., & Wall, B. T. (2016). Disuse atrophy and the potential role of protein in recovery.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19(3), 164-168.
- Kairy, D., Lehoux, P., Vincent, C., & Visintin, M. (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outcomes, clinical process, healthcare utilization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elerehabilitati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31(6), 427-447.
- Yamamoto, S., et al. (2017). Effectiveness of Low-frequency 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 on Immobilization-induced Muscle Atrophy.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9(5), 8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