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巧妙戒糖,享受健康:糖尿病饮食的智慧

  • 4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巧妙戒糖,享受健康:糖尿病饮食的智慧封面图

巧妙戒糖,享受健康:糖尿病饮食的智慧

01 糖尿病其实就在身边

早上出门,楼下邻居正用豆浆配馒头。聊起健康话题,她不经意说“我血糖高,医生说要管住嘴。”其实,糖尿病早已从“高危人群”变成了许多家庭关注的话题。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居高不下(Saeedi et al., 2019)。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并非一夜之间被确诊。饮食结构的长期变化,甜饮料、精加工主食的频繁出现,让血糖逐渐“失控”。很多人习惯餐餐有白米饭、偶尔点心甜饮,这些小习惯逐步推高了患病风险。

一旦血糖管控不好,容易出现疲劳、视物模糊等情况,进一步发展还会有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密不可分,合理调整摄入,可以大幅降低风险,甚至帮助部分人群逆转“边缘高血糖”。

02 糖尿病类型与身体信号

糖尿病并不都是一个模样。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两类:1型糖尿病(多见于年轻人,胰岛 β 细胞功能受损)和2型糖尿病(成人高发,胰岛素利用障碍为主)(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此外还有孕妇特殊类型(妊娠糖尿病)。

类型 常见人群 典型信号 进展症状
1型糖尿病 青少年 体重下降、偶有乏力 持续口渴、多尿
2型糖尿病 中老年 口干、皮肤偶尔瘙痒 容易饥饿、视力模糊
妊娠糖尿病 孕妇 轻度疲劳感 胎儿体重异常

有位48岁女性朋友,说近半年偶尔口渴、起夜多,觉得“可能是年纪大了”。其实,这些并不典型的轻微现象也能反映血糖变化。如果出现持续性症状,比如每天多次明显口渴、体重快速下降,就要到医院做一下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

Tips:如果只是偶尔乏力、偶有皮肤干痒,可以先从生活方式调整起;有持续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03 为什么戒糖?餐桌上的隐形杀手

甜食是很多人生活中的“缓解剂”,但过量的糖分其实是血糖管理最大难题之一。🍰这里“糖”不仅指白砂糖,还包含各种含糖饮料、精细蛋糕和隐藏在加工食品里的“添加糖”。

  • 糖会刺激血糖快速上升:进食高糖后,血糖像小车高速冲上坡,身体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来“拉回正轨”(参考:Stanhope, 2016)。时间久了,胰岛素变得“疲劳”,身体反应迟钝。
  • 隐形糖危害更隐蔽:许多即食食品、果脯、饮料标签上虽写着“低糖”,其实可能含有其他形式添加糖(比如麦芽糊精、玉米糖浆)。这些糖同样会让血糖步步升高。
  • 戒糖带来的改善:很多人戒糖后,常感觉精力更充沛,口腔和皮肤变湿润。研究证实,减少糖分摄入能显著降低二型糖尿病风险(Imamura et al., 2015)。

这说明餐桌上的每一勺糖,悄无声息中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长期健康。有意识地减少糖分,不仅是“减重”,更是帮身体轻松运转。

04 糖友的营养餐桌怎么凑?

说到糖尿病饮食,不只是“不能吃甜”,而是学会什么可以吃,而且吃得有滋有味。相比各种单一饮食法,均衡+低升糖(GI)+高纤维才是最靠谱的路线(Evert et al., 2019)。

主食 蔬菜 蛋白 健康脂肪
糙米、小米、燕麦片 西兰花、芦笋、胡萝卜 鱼、鸡蛋、豆制品 坚果、橄榄油、深海鱼油

举例:
早餐可试试“燕麦粥+水煮蛋+黄瓜片”
午餐主食换成糙米饭,搭配西兰花炒牛肉
加餐(饿得快时)用一小把瓜子或坚果

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慢,减少了血糖大幅波动。选择新鲜、原态的食材,不仅口感丰富,营养也更全面。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帮肠道慢慢释放葡萄糖,减轻胰岛的工作压力。

想要调整饮食,不需要一刀切。可以每周添加两天“全粗粮主食日”,逐步适应更健康的新口味。

05 戒糖有诀窍:细节决定成败

高糖诱惑无处不在。不妨用一些“小聪明”让戒糖变得容易,坚持也不那么痛苦。

替换饮料:口渴时用气泡水、柠檬水、乌龙茶替代含糖饮料。
选坚果做零食:不买夹心饼干、糖果,备点巴旦木、核桃,既解馋又营养。
学会看配料表:挑食物时注意“葡萄糖浆”“蔗糖”等字样,在超市多花5秒钟。

有位62岁的男性,戒糖初期常有嘴馋。后来他用低糖酸奶配碎坚果,慢慢找到替代习惯,血糖也稳了不少。

有意识地在冰箱多囤蔬果、带点原味坚果当零食,可以大大减少甜食“偷袭”的机会。

不必“一刀切”拒绝甜味。偶尔用新鲜水果满足嘴巴,小剂量也能安心享受。

06 管理生活习惯,持之以恒才见效

控制饮食只是第一步。对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真正难的往往是坚持。改变生活习惯其实和换乘公交有点像,起初不适应,但走一会儿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方便。

每天定时就餐,规律进食,让身体“有依靠”
坚持适度运动,比如晚饭后散步15~30分钟,有助控糖
家人多提醒,互相监督效果更好

其实最怕的不是“能不能吃”,而是习惯反复。生活小改变,比如用餐分量定量、晚上早点睡,慢慢都能转化为血糖的改善。

假如有困惑,建议定期到内分泌科——专业医生能帮忙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饮食和药物。没必要一味自己琢磨,专业辅导最省力。

References

  1. Saeedi, P., Petersohn, I., Salpea, P., et al. (2019). Global and regional diabe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2019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and 2045: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157, 107843.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45(Supplement 1), S1–S264.
  3. Stanhope, K. L. (2016). Sugar consumption, metabolic disease and obesity: The state of the controversy. Critical Review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53(1), 52–67.
  4. Imamura, F., O’Connor, L., Ye, Z., et al. (2015). Consumption of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fruit juice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BMJ, 351, h3576.
  5. Evert, A. B., Dennison, M., Gardner, C. D., et al. (2019). Nutriti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 or Prediabetes: A Consensus Report. Diabetes Care, 42(5), 73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