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和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你需要了解的关键内容

  • 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和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你需要了解的关键内容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和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你需要了解的关键内容

01 什么是麻醉?它如何保障手术安全?🤔

提起手术,不少人想到的是紧张和疼痛,而其实现代麻醉的出现,已经大大改变了手术体验。麻醉就像手术中的"护航员",它让人在手术时沉睡或没有知觉,大大减轻了痛苦和恐惧感。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来控制意识和疼痛。

麻醉的作用不仅仅是让人睡一觉那么简单。它能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也帮助手术过程中的各种生命体征保持在安全范围。比如,心跳、呼吸、血压这些核心身体数据,麻醉时都需要被实时监测。如果出现变化,麻醉医生会及时调整用药或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没有安全的麻醉,就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手术过程。

02 麻醉方式有哪些?分别适合哪些场景?🧑‍⚕️🩺

  • 全身麻醉:常见于大型/复杂手术,比如骨科手术、胸腹手术。这种麻醉让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没有意识,也感受不到疼痛。在手术室内,病人通过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后,进入类似深度睡眠的状态,各项生命体征被仔细监控。全身麻醉后通常要有一段恢复时间,等待药物代谢出去。
  • 局部麻醉:适合体表、小创面操作,比如缝合小伤口、拔牙等。麻醉药物只作用于手术部位,患者保持清醒,可以交谈,不会感到局部的疼痛。生活中拔牙或小块皮肤手术经常用这类麻醉。
  • 区域麻醉:相当于把神经"暂时关掉",让一大片身体区域没有疼痛感。例如腰麻、臂丛神经阻滞。这种方式对下肢手术、前臂手术尤其常见。
案例分析:一位34岁男性(骨科,右前臂双骨折)手术时,麻醉医生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后,他整个人清醒,却感觉不到手臂的疼痛,这样既避免了全身麻醉的风险,也方便了术后恢复。
这提醒我们,针对不同手术和患者状况,麻醉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麻醉医生评估后个体化定制。

03 麻醉中需要重点监测哪些生命体征?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麻醉期间,病人虽然熟睡或没有知觉,但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参数必须时刻被跟踪。主要监测内容包括:

  • 心率与心电:能及时发现心脏异常,对突发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等问题有预警意义。
  • 血压:手术、出血或麻药都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异常波动时需要及时用药干预。
  • 血氧饱和度:通过指脉氧监测(小夹子夹在手指),反映身体摄氧能力,及时发现窒息或缺氧。
  • 呼吸频率与气道:麻醉药物易抑制呼吸,定时观察,发现呼吸停顿能第一时间处理,防止意外。

其实,说起来这些监测,就像飞机起飞时的仪表盘,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发现"风暴"征兆。在麻醉期间,一旦发现异常,既能即时调整用药,也能避免严重并发症。所以,别小看这些仪器数据,它们是麻醉安全不可缺少的一步。

04 麻醉前要做哪些准备?患者需要提供哪些信息?📋

手术前的麻醉准备不只是"空腹"这么简单。麻醉评估有点像做体检,需要综合患者多方面信息。麻醉医生重点会了解以下几类内容:

  • 基础健康状况: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心脏疾患等慢性病史。
  • 过敏史:包括对药物、食物、麻醉药物的过敏,能防止麻醉中出现严重反应。
  • 手术史与麻醉史:以前是否做过麻醉?有无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难醒等。
  • 日常用药:有些药(比如抗凝药物、降压药)会影响麻醉效果和手术安全。

提醒:患者如实告知以上细节非常关键。有些朋友可能觉得麻烦,但每一项信息都直接关系到麻醉方案的定制和风险预计。

05 麻醉后需要关注什么?怎么判断恢复正常?😴💡

手术顺利结束后,麻醉医生的工作并没结束。患者会被转入恢复室进行一段观察。此时的重点有三方面:

  • 意识状态:能否自主苏醒、是否能和周围人简单交流。
  • 疼痛控制:评估疼痛评分,及时加用镇痛药物,减少恢复期的痛苦感。
  • 生命体征平稳:心率、血压、呼吸、血氧等参数恢复到正常范围,需持续监测直到稳定。

从医学角度判断恢复是否顺利,主要看麻醉药代谢速度和身体反应。有些人麻药代谢快,苏醒很顺利;有些患者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年龄偏大,可能需要多观察一会儿。如果出现持续嗜睡、剧烈恶心、呼吸困难等,要立即报医护人员处理。

06 麻醉相关的风险有哪些?为什么需特别小心?⚠️

麻醉技术的安全性已经很高,不过依然存在风险。常见问题包括:

  • 药物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对麻醉药高度敏感或过敏,导致血压骤降、心跳异常等。
  • 呼吸抑制:麻药尤其是全身麻醉可抑制呼吸,极端情况下甚至发生呼吸停止(文献:Peterson et al., 2005)。
  • 心血管反应:有基础心脏病等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
  • 术后意识不清或谵妄:老年人或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风险较高。
  • 咽部异物感或噎食:手术结束后清醒前进食风险很大。

数据显示,每万人接受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1%~0.3%,虽然概率不高,但发生时影响严重(Peterson GN, Domino KB, Caplan RA, et al.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 Closed Claims Analysis. Anesthesiology. 2005)。

所以,如果家里有老人、慢病患者,选择医院时一定要看麻醉团队资质。风险不是可怕,而是需要科学防控和合理评估。

07 如何预防麻醉期间的风险?有什么实际建议?🍎

  • 规律饮食、保证营养: 食用富含高蛋白食物(如鱼、瘦肉、豆制品),帮助组织修复和术后恢复。建议:手术前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术前听从禁食指引,忌暴饮暴食。
  • 主动沟通健康信息: 及时把自己的健康状况、药物史告知医生,有助于制定更安全的麻醉方案。
  • 术前准备: 大多数手术需要术前8小时禁食,有助于降低呕吐和误吸风险。
  •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加强心肺功能训练,比如步行、慢跑。身体状态好,有助于减少手术和麻醉期间的并发症出现。
  • 术后遵医嘱休养: 安排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早期剧烈活动。部分麻醉方式需术后短期卧床,具体听医生指导。
  • 按时复查: 出院后按照医生建议做随访,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建议家属陪同高龄患者或有基础病人进行术前评估,关键时候有直系亲属的健康信息可以大大提高风险识别率。

如果出现术后持续恶心、明显胸闷、呼吸困难、剧烈头痛,一定尽快就医。突发症状有时与麻醉相关的迟发反应有关,早期就诊有助于防止损伤加重。

08 小结和实用建议🌱

麻醉本身是医学进步的结果,为手术带来便捷和安全。不过,只有科学评估、规范操作,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麻醉的保护作用。最实用的方法,是手术前如实告知身体情况、积极准备、术后好好休养。如果你或家人要做手术,无需过于紧张,但也别掉以轻心。健康信息的透明和良好的术前后配合,是麻醉成功、手术顺利的重要保证。

看到这里,希望对每位准备手术的朋友有帮助。不必惧怕麻醉,认真配合团队,享受现代医疗带来的便利与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 Peterson GN, Domino KB, Caplan RA, Posner KL, Lee LA, Cheney FW. (2005).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 Closed Claims Analysis. Anesthesiology, 103(1), 33-39.
  2. Butterworth JF, Mackey DC, Wasnick J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3. Kehlet H. (2006). Multimodal approach to control postoperative pathophysi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97(1), 102-107.
  4. Devine JG, Reilly MC. (2007). The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 peri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nesthesiology Clinics, 25(2), 24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