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危机:腹主动脉瘤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01 腹主动脉瘤其实是什么?
如果你年纪六十多了,偶尔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腹主动脉瘤”这几个字,第一反应多半是“这是什么?”其实,这就是腹部最大血管异常鼓胀的一种情况,通常没有特别直观的感觉,被称为“沉默的膨胀”。大多数人在家中、菜市场、公交车上照常生活,体内却可能正藏着这样一个隐患,只是没有明显打招呼。
腹主动脉瘤简介:
- 部位:腹腔内最大的动脉——腹主动脉
- 类型:血管壁局部无症状地发生扩张,形似气球鼓起来
- 高发:尤其在60岁以上的男性中更常见
由于初期没什么不适感,这个问题像“地底下的小洞”,等到漏水时才让人发觉,多少有些让人措手不及。
02 为什么会得腹主动脉瘤?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说起原因,腹主动脉瘤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噩耗”,背后往往有一系列慢慢积累的隐患。下面这些情况跟腹主动脉瘤的出现密切相关:
风险来源 | 具体表现 | 典型案例 |
---|---|---|
年纪大 | 60岁以后,血管弹性变差 | 比如,67岁的李阿姨原本没啥感觉,却在例行体检发现血管突出异常 |
吸烟 | 长期吸烟人群,血管壁容易变脆弱 | 张叔(70岁,40年烟龄)体检意外查到腹主动脉局部鼓胀 |
遗传相关 | 有家族史的人风险高 | 30多年前,王先生的父亲就因此做过手术 |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 血压长期高,血管内壁容易“发炎”变硬 |
提示:腹主动脉瘤多见于男性,但女性患者一旦出现,血管破裂风险更高[1]。
可以看出,不管是个人习惯还是家族遗传,甚至年龄因素,都在肩并肩地推动着腹主动脉瘤这位“隐形访客”的到来。
03 腹主动脉瘤有哪些信号?如何发现?
早期:症状几乎没感觉
- 大多数刚开始时,连轻微的不适都没有
- 偶尔肚脐周围有心跳般的跳动感,但几乎不会难受或持续
很多患者是在“别的问题检查时”才被顺便发现,比如超声、CT检查时才露出端倪。
进展或严重时,会出现明显症状
- 持续腹部胀痛,或者腰背隐隐疼痛(常被误解成腰病)
- 严重者甚至在腹部可摸到像拍打般的肿块
🔍 一位75岁的男性患者,近期突然持续腰腹部明显疼痛且有低血压,最后查到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挽回生命。这说明,明显症状出现时大多已非常危险。
诊断方法:
- 腹部超声波(首选)
- CT或MRI检查(评估细节)
其实,腹主动脉瘤很少给人一次性警告,经常在悄无声息中逐渐扩大,只等体检发现或“问题已经很大”。这也是它危险的原因之一。
04 早期筛查为什么特别关键?
“人没不舒服,查它干嘛?”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腹主动脉瘤像“慢慢吹大的气球”,一旦撑破,死亡率极高。数据显示,动脉瘤破裂后存活的机会只有20%左右[2]。
筛查的意义: 检查可以在还没破裂前发现异常,提前防线就能大大降低出现紧急情况的风险。
- 提前发现能进行定期监测甚至提前手术
- 未做筛查的人,常常是在破裂时才“被发现”
所以,适龄高危人群主动筛查,是“花小钱防大难”的实用措施。别等到有严重症状才警觉,那个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05 腹主动脉瘤筛查可选哪些方法?有啥建议?
筛查技术一览表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腹部超声波 | 无创、快速、价格友好 | 结果需专业医生解读 |
CT | 可以详细测量瘤体及周边变化 | 有辐射,费用较高 |
专家建议:60-75岁的男性、吸烟史者、家族有同类疾病者,建议每隔3-5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波检查
筛查要点
- 没有症状时也能查出腹主动脉瘤
- 体检中加做腹部B超,有助于“顺便发现”
- 如有家族史可提前筛查
说起来,主动询问医生将腹部大血管纳入常规体检,是最容易帮自己提早防护的办法。
06 预防与治疗:哪些做法有益?什么时候需要医生介入?
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
食物/习惯 | 作用 | 食用/实践建议 |
---|---|---|
坚果类 | 有助于血管弹性 | 一天一小把,如核桃、杏仁 |
深色蔬菜 | 为血管提供多种抗氧化成分 | 餐餐有蔬菜,种类丰富为佳 |
充足运动 | 可以维护心血管整体健康 | 一周至少3次,快步走或游泳为宜 |
补充建议:长期高血压患者要保持血压稳定,遵医嘱服药,别私自停药;
如有吸烟习惯,主动寻求医生建议帮助戒烟,有助于减缓动脉瘤进展[3]。
如有吸烟习惯,主动寻求医生建议帮助戒烟,有助于减缓动脉瘤进展[3]。
治疗方式及何时需要手术?
- 动脉瘤直径超过5.5厘米、增长很快、或已出现症状时,需要与血管外科医生评估是否手术
- 现代手术方法包括微创腔内修复(EVAR)和传统开腹手术,医生会根据患者整体情况来选择
- 平时没有症状、瘤体小,医生一般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如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无需恐慌,遵循专业医生随访和管控方案,很多患者可以安全生活许多年。
07 小结与行动建议
- 腹主动脉瘤初期常常“一点感觉也没有”,体检适时关注腹部大血管,其实很必要
- 60岁以上的男性、家族史、吸烟人群建议每3-5年查一次腹部B超
- 选择食物和生活方式时,照顾好心脑血管健康,血管就多了一份“安全垫”
- 真正遇上腹主动脉瘤,也别慌,和医生配合,定期随访或者选择合适治疗,预后通常不错
医学的发展让疾病防控变得更加主动,主动了解一点知识、勇敢询问医生,不仅让我们自己受益,也能为身边的人带来安心。这个小知识,希望下次体检你能多留意一项,为自己攒一份健康“保险”。
参考文献 📚
- Kent, K. C., Zwolak, R. M., Egorova, N. N., Riles, T. S., Manganaro, A., Moskowitz, A. J., ... & Greco, G. (2010).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a cohort of more than 3 million individuals.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52(3), 539-548. [link]
- Moll, F. L., Powell, J. T., Fraedrich, G., Verzini, F., Haulon, S., Waltham, M., ... & Ricco, J. B. (2011).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41(Suppl 1), S1-S58. [link]
- Lederle, F. A., Johnson, G. R., Wilson, S. E., Ballard, D. J., Jordan, W. D., Blebea, J., ... & Graham, L. M. (2002). The aneurysm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study screening program: validation cohort and final result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2(13), 1421-1427.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