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潜伏的危险:揭秘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的故事

  • 4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潜伏的危险:揭秘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的故事封面图

潜伏的危险:揭秘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的故事

01 静脉血栓栓塞症到底是什么?

又是一年假期归来,朋友群里有人发牢骚:飞长途飞机回来,腿肿了一圈,还以为是水肿,结果医生说可能和“血栓”有关。其实,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离我们并不远。

简单来说,VTE的本质就是在静脉(身体运血回心脏的"交通要道")里出现血块。这些血块常常悄无声息地形成:一部分潜伏在下肢或盆腔静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如果血块断裂随血流漂到肺部就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有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人受到静脉血栓的影响, 它可能导致死亡、慢性疼痛甚至影响生活质量(Cushman M, 2007)

💡 血块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影响轻重差别很大。不痛不痒的肿胀也是一种警号。

02 哪些人最容易中招?——高危人群画像

虽然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被VTE“盯上”,但医学界总结出几类风险特别高的群体。

高危群体 生活例子
老年人(>60岁) 家里65岁的奶奶去年因为跌倒卧床,医生特别强调“要注意防血栓”。
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者 50岁的王先生因骨折做完手术,连续两周只能平躺。
肥胖或孕产妇 30岁的李女士怀孕后经常觉得下肢沉重,产检时医生特别检查了她的血液。
肿瘤或接受过癌症治疗 42岁的周先生接受放疗化疗期间,身体变得异常虚弱。
手术患者,特别是大型骨科手术 有位54岁的阿姨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后,被安排穿医用弹力袜。

这些例子背后,其实都是血流变慢、血管受伤或血液过于黏稠三大危险信号在作祟(Kearon C, et al., 2016)

🔎 如果家人朋友属于这些高危群体,建议多留心腿部肿胀、皮肤颜色变化等异常情况。

03 潜藏的风险:静脉血栓为什么找上门?

很多人好奇,血块怎么突然就堵住了血管?其实,VTE的发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身体状态息息相关,原因有三类:

  • ① 血流缓慢: 比如长时间坐飞机、火车,或者长时间卧床(比如骨折、手术后)。血液流动变慢,血液里的成分更容易聚集成小块。
  • ② 血管受损: 无论是摔伤、骨科手术,还是静脉注射,都会让血管发生小的“刮痕”,血小板随时准备修补伤口,却可能不小心变成堵塞物。
  • ③ 血液特别黏稠: 有些疾病(比如癌症)、肚子里的激素变化(例如怀孕、口服激素药物)让血液本身更“粘”。

比如有研究指出,术后90天内的肺栓塞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Anderson FA, Spencer FA, 2003)。如果家里有人近期做完手术,尤其是大型骨科手术,确实要小心静脉血栓栓塞症潜伏。

📊 年龄增大和肥胖是两大危险累加因素。调查显示,60岁以上个体的VTE发病率远高于青年人。

04 如何发现静脉血栓的蛛丝马迹?

静脉血栓症状可以很隐匿,特别是在早期。最初的征兆并不引人注意,容易被忽略。有时只是“偶尔”小腿酸胀、局部轻微红肿,偶有下肢温度变高,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

一位68岁的老先生住院期间,刚开始只是觉得右腿有点酸,偶尔肿胀。家人没太注意,直到腿部越来越肿,皮肤有点发红才紧急送医。诊断是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 如果症状突然恶化,比如鲜明的单腿肿胀、持续疼痛,甚至胸闷、气短、咳血,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应立即就医。

这些症状虽然离普通人生活不远,但绝不能粗心大意。早期的小麻烦,更容易通过医生的帮助变得可控。

05 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守护血管健康?

对于高危人群,日常预防才最实在。大部分血栓并非“天降横祸”,平常养成好习惯,就能帮身体渡过难关。

🌱 定期活动双腿、多喝水、健康饮食,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其实对血管很友好。
推荐方法 具体建议/做法
多喝水 每2小时补充一次水分,尤其是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或工作时。
规律活动 每小时活动或伸展腿部2-3分钟,避免长时间坐着不动。
健康食物 深色蔬菜(供给抗氧化物帮助血管健康)
坚果(含Omega-3脂肪酸促进血液流动)
低盐饮食(减轻肢体水肿感,避免血压升高)
穿医用弹力袜 长期卧床或手术后,医生会推荐专用弹力袜,协助促进血液回流。
按计划复查 如果属于高危人群或有静脉曲张,建议每年检查一次下肢血管超声。
📝 一旦发现持续单侧肿胀、疼痛、突然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迅速前往正规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06 血栓管理:科学治疗与定期随访同样重要

一旦确诊静脉血栓栓塞症,后续治疗要紧跟医生建议。抗凝药物是常用“修复工具”,能有效阻断血块增大。不过,部分患者需要口服药、注射针剂甚至结合使用。具体选择受个体情况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定期血液检测、超声检查,是观察恢复进展、调整方案的关键。整个随访过程中,保持和医生通畅沟通很管用。比如服药期间突然出现皮肤大片瘀斑、消化道出血,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

🔄 一位47岁女性刚诊断时非常焦虑,但配合医生方案接受3个月抗凝治疗,定期随访,最终恢复生活如常。这说明管理规范,风险也能转化为安全。

07 小结和行动建议

静脉血栓栓塞症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平时多留意身体变化、养成健康习惯,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是最实用的防护策略。简单地说,珍惜每一次身体的信号,比盲目担忧来得更重要。如果身边有人属于高风险群体,不妨和家人一起关注下肢健康。

或许改变从“今天多走一站路、喝一次水”开始,也能减少“血栓这个不速之客”悄然出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 Cushman, M. (2007).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sis. Seminars in Hematology, 44(2), 62-69. https://doi.org/10.1053/j.seminhematol.2007.02.004
  • Kearon, C., Akl, E. A., Ornelas, J., Blaivas, A., et al. (2016).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 Chest, 149(2), 315-352. https://doi.org/10.1016/j.chest.2015.11.026
  • Anderson, F. A., Jr, & Spencer, F. A. (2003).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 J, 107(23 Suppl 1): I9-I16. https://doi.org/10.1161/01.CIR.0000078469.07362.E6